中新社宁德四月四日电 题:畲村倾听畲族民歌活化石“双音”
作者 郑长灵
“正月过去呀,正月啦正,想人脸水,白如啊镜喔,日当想人,夜做梦哪,夜中做梦啊共福人啊……”三十七岁的闽东猴盾畲族女歌手雷美凤,用“双音”演唱一首《时节歌》,歌声清甜、嘹亮,有如“天簌之音”,回荡在大山深处,让人久久不愿意离去。
清明时节,下着小雨,沿着崎岖山路,记者一行人来到一个被青山绿水包围,有着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闽东著名纯畲族聚居区——猴盾畲村。这里民风纯朴,民族意识浓厚,是畲族民歌活化石“双音”的发源地。
宁德畲族歌舞团副团长雷志华介绍,“双音”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珍宝,也是中国畲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中最高级、最复杂的音乐表现形式。
“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畲家人认为,用“假声”演唱,声音“嫩”而好听,传得远,唱久了也不累。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等三种不同曲调。
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这是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抢救和保护畲族"双音",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雷志华说,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传承,无固定的师徒传承模式,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传承。
出生在畲家的小孩,从小就有学习畲歌的环境。父母是孩子学习山歌“双音”的第一传承人,畲家人将唱歌视为“传家宝”而世代相传。在畲族民间,还延续着一条俗成约定:只要你比我会唱歌,你就是我的“长者”,我就向你学畲歌,这里“长者”指能演唱“双音”的歌者。由于畲族没有文字,借用汉字记音,将畲歌抄写成册,歌手也通过民间手抄歌本相互阅读学唱“双音”。
“猴盾村至今仍保留着穿畲服、唱畲歌、练畲拳、过畲族节庆活动各种传统风俗,为更好的保护畲族文化,村里成立了畲族文化站。”宁德蕉城少数民族文化站站长雷明祥说,文化站收藏着珍贵的畲族“三宝”即祖图、族谱、龙首仗,还收集了畲民生产、生居的用具用品,如米筛、风箱、轿子等,展现畲族文化历史;还组建了文艺表演队,可表演捕猎舞、师娘行罡、上刀山、下火海、畲拳、武术、对歌等。
现在,猴盾畲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度假区,有红军岩洞、狮子抢球、平湖日落、龟蛇相会等许多著名景点。看着千亩茶场、大寨梯田,层层叠叠,青翠碧绿,大家都说这里是登山休闲、森林浴、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