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宁一墓园内的花葬区(3月28日摄)。清明之际,记者到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的公墓采访时发现,花葬、树葬、壁葬等绿色环保的丧葬方式正在逐步推出,很多市民也逐渐开始认同。但受环境、观念等因素制约,环保丧葬规模仍然较小,进一步推广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新华社记者向志强 摄
新华网南宁4月4日电(记者向志强、何丰伦)清明之际,记者到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的公墓采访时发现,花葬、树葬、壁葬等绿色环保的丧葬方式正在逐步推出,很多市民也逐渐开始认同。但受环境、观念等因素制约,环保丧葬规模仍然较小,进一步推广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环保丧葬相继“试水” 三大观念深入人心 这是南宁一墓园内的树葬区(3月28日摄)。树葬是把骨灰盒(坛)封好后埋在树下,地面嵌上卧碑,比传统墓葬节约土地。新华社记者向志强摄
把骨灰和花瓣一起埋入土中——这是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今年3月底刚刚推出的一种新的环保丧葬方式“花葬”。美观、环保和新颖已经成为众多市民为逝者选择“绿色丧葬”的主要原因。
在长安墓园白银岭墓区一个约700平方米的圆形花坛里,环列着十二块由不同的花摆成的心形区域,分别代表着十二生肖。
每位逝者的骨灰都配有一束花,在相应生肖区域下面挖出一个小槽后,就把骨灰和花瓣一起直接埋进土里。逝者的名字则统一列在花坛后面的一块碑上。
2000年以来,青龙岗长安墓园相继推出了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环保丧葬方式。树葬、草坪葬是把骨灰盒(坛)封好后埋在树下或草坪下,地面嵌上卧碑。以墙代墓的壁葬,则是将骨灰盒(坛)封存于墙格后,用花岗岩封面,上面刻上碑文。壁柜一层接一层,一格连一格,一堵墙能容纳成百上千个骨灰盒。
墓园业务科科长刘玉芬提供了一组数据:“2000年开始推出的树葬,已开发的680个位置已经卖出去360个;2001年推出的草坪葬更受欢迎,80多个墓穴现已基本销售完。花葬推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已经预订了17位,已下葬的也有近10位。”
花葬、树葬和壁葬既节约土地,也节约石材等其他资源,而且绿色美观。花葬的费用是每位660元,一次性交费,以后不用再交任何费用;树葬、草坪葬、壁葬的价格每位在2500元-3000元之间。而传统的墓葬最便宜的也要5000多元,每年还要交几十元管理费。
“回归自然,实现精神和自然的融合。”这是扫墓者普遍的想法。
三个因素制约“绿色丧葬” 这是南宁一墓园内的草坪葬区(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向志强 摄
缺乏土地、墓型墓道变迁遭遇制度障碍、市民观念仍需更新,这是目前环保丧葬推广面临的三大难题。
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以外,其他公墓尚未开发环保丧葬业务。而青龙岗长安墓园2万多个墓穴中,树葬、壁葬、草坪葬、花葬加起来也只有500个左右。
“一个原因是墓园自身的意识跟不上。此外,土地不足也是制约新丧葬方式推广的重要因素。”南宁佛子岭公墓一位负责人介绍。佛子岭公墓作为南宁市最早开发的公墓,十几年前申报的土地是400亩,直到今天还是400亩,没有新增任何土地,目前未开发的土地仅剩几十亩。
柳州、桂林的公墓管理区域一些负责人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多年前建设的墓地几乎都是按照传统墓区设计的,从墓道建设到墓区摆布,都没有预留花葬、树葬、草坪葬的空间,要转变为新的丧葬方式成本较高,修改规划需要经过建设、规划和民政部门,层层审批程序太久,这成为阻碍环保丧葬推广的制度性因素。
“入土为安”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青龙岗长安墓园经理韦焕强介绍,尽管人们已经逐渐接受环保丧葬方式,但壁葬仍然很难得到认同。长安墓园2001年就推出了壁葬,但到现在2000多个壁葬位置只卖出了50多个。
墓园、政府、社会需合力推进 这是南宁一墓园内的壁葬墙(3月28日摄)。以墙代墓的壁葬,是将骨灰盒(坛)封存于墙格,然后用花岗岩封面,并刻上碑文。新华社记者向志强摄
一些殡葬工作者认为,要进一步推广绿色环保殡葬,需要墓园、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墓园应该根据人们的心理,逐步开发新的环保丧葬方式,逐步改变传统观念。韦焕强说:“相比于壁葬,同样环保的树葬、草坪葬就很受顾客欢迎,原因就是它们能够实现"入土为安",要想一下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是不现实的。”
韦焕强认为,墓园应该主动积极地开发新的丧葬方式,引导顾客转变观念,花葬、树葬和草坪葬的开发就表明,只要设计好、宣传到位,人们就很愿意接受。
政府能够在土地、物价、税收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解决环保丧葬推广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提高墓园开发环保丧葬的积极性。
一些墓园工作人士还呼吁,除了墓园和政府的引导外,社会各界也应重新认识殡葬行业,转变忌谈殡葬、怕谈殡葬的传统观念。“不要只在清明的时候才关心丧葬业,平时却对殡葬业退避三舍。”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