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节,四川宜宾的翠屏山,林木郁郁葱葱,坐落在山上的赵一曼纪念馆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
上午9点开馆之后,人们陆续走进纪念馆,祭奠这位著名的女烈士。
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的,有大学生成群结队来的,有老年夫妇互相搀扶着来的。
如果能看到这个场景,网友杨浪应该会感到欣慰。
3月17日,杨浪在“博联网”发表题为《清明节,让我们启程》的文章,动员网友们清明节前往各地的烈士陵园,祭奠为国捐躯的先烈。文中,杨浪特别提到“关于2006年清明,四川宜宾赵一曼纪念馆无人祭奠的报道,令人深思无语”。
他曾在一篇缅怀赵一曼的文章中,详细引用了2006年4月6日《华西都市报》的这个报道:“来到宜宾市翠屏山公园赵一曼烈士纪念馆采访时,发现这里十分冷清……宜宾人引以自豪的赵一曼烈士雕塑前没有鲜花、没有花圈,没有祭品……”
在这段话的后面,杨浪用了一排感叹号,又输入一长串的问号,表达自己的复杂心情。
赵一曼是著名的抗日女英雄,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935年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赵一曼因腿部受伤不幸被捕。日本军警为了获取情报,一边以药物治疗维持她的生命,一边施以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但赵一曼没有透露一丝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情况。1936年8月2日,赵一曼慷慨就义,年仅31岁。
在《清明节,让我们启程》一文中,杨浪呼吁宜宾及附近的网友,到赵一曼纪念馆给烈士献上一束鲜花。
他的呼吁得到了响应。3月26日,正在四川出差的博联社网友李力,专程从成都奔赴宜宾的赵一曼烈士纪念馆,给烈士敬献了鲜花。鲜花的缎带上写着:“永远铭记您的英名”、“博联社全体网友敬挽”。
颂剑、春歌都是博联社网友,他们没有时间前往宜宾,正好又知道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在清明节会去祭奠,专门联系上了陈红,托她代献鲜花,并把买鲜花的钱汇给了陈红。
据赵一曼纪念馆今天统计,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接待了14批团体客人,加上散客,有上千人前来瞻仰烈士。馆长陈怀中1985年到纪念馆工作,这是他所经历的瞻仰人数最多的一个清明节。
20多年来,78岁的退休劳模彭安禄每天坚持在赵一曼纪念馆附近锻炼身体,目睹了纪念馆人气的变化,“以前来这里祭奠的人很少。有一阵子,纪念馆门前的空地,竟被附近的茶馆占为游客喝茶休闲之地。直到当地电视台曝光此事后,茶馆才撤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离这里不远的公墓和烈士陵园每逢清明节都很热闹。4月3日上午,记者前往宜宾市的江北烈士陵园,这里跟赵一曼纪念馆一江之隔,相距仅几公里路。当地学校、机关、企业组织的扫墓人员挤满了陵园,记者估计现场有数千人。
对此,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中认为,人们的祭祀习惯是去安葬着烈士的陵园,而没有想到纪念馆来,“烈士陵园的祭祀设施和服务都很完备,哀乐、场地等都能满足扫墓人的需求,而纪念馆没有这些专门供祭祀的服务。”
作为文化场所的赵一曼纪念馆,以前要收5元钱的门票,这也限制了部分游客前来祭祀。
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以前赵一曼纪念馆要收门票,场地又小,因此前几年的清明节,学校大都组织学生到不收钱的江北烈士陵园扫墓。”
陈怀中认为,最近两年赵一曼纪念馆的人气渐旺,一是因为各级财政加大了对纪念馆建设的投入,馆展内容更丰富了,比如增加了模拟刑讯室、视频展览等。二是因为按中央文件要求,纪念馆于今年3月开始免费开放。
今年,清明节首次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记者在纪念馆里看到了不少家长陪同孩子来参观。有家长说,那是学校建议家长带孩子来瞻仰烈士的。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的大学生们,自发来到赵一曼纪念馆,他们一行28人,是早上从学校坐公交车过来的。大一女生文秋萍说,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以前在家都要扫墓祭祖。如今在外上学不能回家,就到纪念馆来看看赵一曼烈士。
据赵一曼纪念馆团体登记处统计,从3月24日到4月3日,有87个团体前来祭拜,远的来自陕西、浙江等省。仅4月3日一天就有14批团体客人,而往年同期,团体最多的一天不会超过10个。
今天,赵一曼的孙女陈红按照惯例,给奶奶献上了花篮,也替朋友袁宏姝、博联社网友春歌、颂剑送上了鲜花。自从1987年到成都工作后,她每年都要来这里看望奶奶,有时一年来好几次。
对于赵一曼纪念馆是冷清还是热闹,陈红看得比较开,她更看重人们来纪念馆时的心态,“曾经有一段时间,这里人很多,但都是来喝茶、打麻将的;现在不一样,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态来瞻仰烈士。”
“总体来说,这么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年,来纪念馆的人还是越来越多。”陈红告诉记者。
本报宜宾4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