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4月5日电(记者 苑坚)“太阳神鸟金箔并非人们之前认为的有制作模具,精确测量证明工匠在制作时并没有使用固定的模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王仁湘日前在成都表示。
王仁湘是在成都参加“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论坛”时提出上述观点的。
该论坛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主办,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大学考古系等专家参加了论坛。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也是古蜀文化精髓的体现,目前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此前专家们认为,从太阳神鸟金箔中央的漩涡形芒尖的大小及弧度、周围4只飞鸟的形态判断,古蜀人在切割时应有相应纹饰的模具。
王仁湘经过精确的测量,发现太阳神鸟金箔的外圆并不十分规整。他认为,可能原来取料为正圆,镂空后略有变形,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了变形。外圆周长39.27厘米,选择这个尺度可能是因为这是普通男子拇指、食指围起来的大约围度。
精确测量表明,4只鸟在圆环上的分布并非是均衡对称的,而且4只鸟的形态与尺度都不相同,这表明古蜀匠人在镂空时并非采用了同一个模型作为比照。王仁湘认为,4只鸟身长相等,表明在成形过程中可能有过量度,但细部互不相同,如颈与腿均不等长,说明并非有一个统一的模本,而这更表现出古蜀匠人的高超技艺。
此外,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内圈12个芒尖图案的切割并没有严格的设计,芒尖图案的长短、宽窄和间距各不相同。王仁湘说:“我推测是随手切割而成。虽然没有严格的设计,制作者却熟练地做出了预想的图案,在不严格中恰恰表现了制作者高超的技艺。”
王仁湘说:“金沙太阳神鸟金箔由图案构思上看,是要表现一种旋转的状态,金箔外圈4只鸟的左旋与内圈12个芒尖的右旋,形成一种动态的对比,从设计上说是非常成功的。天体的共同特征是旋转,而太阳神鸟金箔的构图,特别体现了旋转的律动,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意,这个创意来自古蜀人的天文学知识。”
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是本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其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继三星堆遗址后发现的第二个古蜀国都邑,目前已发现了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遗址,出土了6000余件各类文物。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