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马蜂大王”四年养万千毒蜂
时报讯(记者 熊佳焰 通讯员 李维倩)一提起马蜂,许多人不禁闻之色变,居民楼里、小区附近要是长了马蜂窝,也往往拨打119让消防人员摘除。但是,位于番禺化龙镇的草堂村,却有一位名叫龙汝前的村民,每年上山寻找马蜂,甚至把马蜂窝挪到了自家废置的祖屋里饲养,他养的成千上万只毒马蜂,让他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马蜂大王”。
成千上万毒蜂祖屋“安家”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番禺化龙镇草堂村委,见到了在村中当治安员的龙汝前,前叔今年43岁,矮矮的个子,脸庞黝黑,穿一身迷彩制服,看上去人很精神。记者一行随他进入草堂北社牌坊,经过约两百米清澈河涌旁的小路,往右一拐,便来到了千万只毒马蜂栖身的老穴——草堂北社街八巷5号。
走到祖屋门前,前叔从怀里掏出钥匙,轻轻打开紧扣的大锁。记者进入屋内看到,这是一幢宽约80多平米、高约2米的单层建筑,房间、厅堂和庭院种上了一些绿色植物,前叔在墙上搭了几根竹竿,还将几条麻绳交织缠绕后分别固定在三面墙上,这些竿绳下面,垂吊着4个巨大的褐色马蜂窝,许多马蜂在窝外爬来爬去,前叔说,它们正忙着筑巢和喂养幼虫。
“这个最大的蜂巢3斤多重,直径有80厘米,里面能住上千只马蜂”,前叔说,最多时屋内曾吊有10多个巢,安家的毒蜂超过万只。
上山寻蜂出动“秘密武器”
前叔告诉记者,他养毒蜂已有4年,每年春天荔枝花开之时,他便一身“武装”,上到村里后山去寻找未成型的马蜂窝。“屋内这4个巢住的都是‘人头蜂’,马蜂中最毒的一种,是今年4月我从山上端回来的,刚拿回来只有一个足球大小,现在越来越大了”,前叔在记者面前秀出他捉毒蜂的“秘密武器”——特制的渔网连头罩上衣,“每次上山,我都先穿上胶制的水衣、水裤、水鞋和水套,再在水衣外面套一层这个‘秘密武器’,上身和头部就会变得蓬松,防止被毒马蜂靠近蜇到。”
毒蜂与邻里安然相处
记者小心翼翼地靠近马蜂窝,差点就碰到垂吊蜂巢的麻绳时,前叔赶忙大喝一声:“小心,千万别动绳子!”并将记者拽到墙角站定。“绳子和竹竿绝对不能动,一动马蜂就要出击了。”听到前叔的话,记者不禁吓出冷汗。
“马蜂这么毒,隔壁住的邻居难道不怕被攻击?”记者好奇地问。“站在这么近都没事,加上平时我都锁上大门,没人进来动蜂窝,马蜂哪会飞出来蜇人。”前叔说,四年来,马蜂和邻里相安无事,只发生过一次意外。那是半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个大马蜂窝因太重摔到地上,被蚂蚁和老鼠咬破了窝,几只马蜂追寻光线而飞进来隔壁三楼一间屋内,租屋的小王因不清楚马蜂习性,竟用扫帚去赶,结果手臂被蛰,后来打了瓶吊针才好。“只要不主动去碰,它们都不会蜇人的。”
养蜂只是出于兴趣
前叔说,马蜂只有一年寿命,每年11月份,马蜂就要弃巢在外藏身过冬,步入死亡。“弃后的蜂巢可以拿来作花草肥料,我看这些马蜂死得可惜,10月就把那些老蜂引出来制成‘马蜂酒’,因为很多人想要,说对治疗风湿特别好。”前叔从家里搬出4瓶亲手炮制的“马蜂酒”,记者看到,每个写着“高粱皇”的大酒瓶里,都密密麻麻地装满了浸泡的毒马蜂,“这酒好多人要,一个邻村的中医也买过,说用酒封存马蜂能保留它体内的毒素,能有药用价值。”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瓶“马蜂酒”,能卖到300元。但前叔却说,他养马蜂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兴趣才养,一年最多也就弄个20瓶。”
马蜂这么毒,如何让其乖乖‘入瓮’呢?“只需用渔网把蜂巢网住,再拿个酒瓶,放些酒进去,把瓶口放进渔网内,马蜂一闻到异味,就会纷纷飞入瓶中了。”前叔说。
从养蜂中感悟人生
10岁那年,前叔曾因贪玩上山撩马蜂窝,被马蜂叮了满头、满身的包,“后来一看马蜂都有点怕,不过,自7年前开始养蜜蜂以来,对蜂的习性了解了不少,就想养些马蜂试试。”前叔说,第一次成功抓到马蜂,有一种战胜它的喜悦感,后来越养越有兴趣,就一直养了4年。
养蜂多年,看到同一个蜂窝的蜜蜂勤劳、兢兢业业地为筑共同的巢而努力,前叔不禁感叹:“短短一年就是马蜂的一生,同一个蜂窝的马蜂非常团结,绝对不会产生矛盾,一起为共同的家和后代默默奉献;有时想想,人生在世的几十年,还真该向它们学习,不要太过计较,这样才活得比较快乐、活得有价值些。”前叔表示,日后,他还将一如既往,继续上山寻养马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