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交城是一个平川面积仅百十平方公里的山区小县,却冒出了山西宏特煤化工、义望铁合金等几个掌握着全国乃至国际同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
交城还有几个响当当的第一:煤焦油加工能力全国第一,金属锰产量全国第一,玻璃生产加工规模全省第一,同时它还是我省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县。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推动。近年来,交城县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他们还依托招商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逐年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迅速提升。用交城县委书记张亥生的话说,“科技创新已成为交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是交城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打造园区平台,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交城是吕梁的东大门,素有接受中心城市产业传递、技术传递的便利条件。全国第一辆农用车原型诞生于交城县农机厂;解州潜水泵也是在交城试产成功的。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县科技进步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足三成,大量产品失去竞争力。
与此同时,位于城西的夏家营工业区内煤焦企业扎堆,这些企业能耗高、产出低、污染重,企业自我创新发展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定型产品,市场好时一荣俱荣,市场不好则纷纷“连坐”。80多家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是一年比一年严重。
面对发展的阵痛,交城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推进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事关县域经济兴衰成败,事关企业生死存亡。
他们以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搭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平台。首先采取环保“飓风行动”,彻底淘汰低层次企业和落后产能。从2006年8月到9月,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共取缔不达标炼铁炉13座,磁选厂64个,小玻璃、小化工企业76家。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交城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委、县政府迅速制定扶优扶强战略,鼓励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7年2月,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与交城县政府签订3亿欧元的清洁发展合作协议,购买交城县经济开发区内8家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首开我省CDM(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合作的先河,加快了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同年7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节能减排燃机发电项目在开发区内奠基,这是采用航空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循环经济的示范性项目,一期建成后,可消耗钢厂每小时产生的高炉煤气14万立方米。同年底,山西美锦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组建并进驻开发区,该企业承载的60万吨甲醇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先进的洁净煤气化技术、焦炉气转化技术有机整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持久、综合利用。
政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是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的不竭动力。为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厦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交城县按照政府打造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在人才创新和环境创新上下足功夫。
他们首先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县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对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进行重奖。在2007年的县“三干会”上,宏特煤化工公司总工程师叶裕章被授予“建设功臣”荣誉,叶裕章从上海总部连夜赶回交城领奖,他激动地说:“交城对人才、科技如此重视,交城发展大有希望。”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交城县在此认识上思路清晰,他们帮助企业建立创新机制,重点在招才引智上做文章。交城的工业企业历来有与科研院所挂钩的好传统,他们抓住这一优势,创造条件,招才引智工作呈星火燎原之势:3年时间,引进中高级人才400余名,高薪聘请厂长经理30余名。山西利虎集团引进乐阳玻璃集团多名技术人才,短短4年内平板玻璃生产线由两条增加到9条,成为全省最大的玻璃制造加工企业。天源化工有限公司与西南化工设计院、化工部第六设计院等科研院所挂钩,不惜重金引进技术人才,使公司的新产品比重占到70%以上,其中HO—EPCP医药中间体已占据全球60%的份额。
平台打造好,培养操作平台的人更为关键。2002年,交城县政府就要求县内10大支柱企业均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重点抓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一线人才保障。山西金桃园煤焦集团投资750万元建起设施一流的专家楼和职工培训中心,常年聘请上海金山石化、上海化学工业区知名专家来厂培训辅导,对职工定期进行考试考核,对提出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的职工进行重奖。截至2007年,10大企业均已建立起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达到10余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家。
县委、县政府还倾力抓好职业教育,县职业中学与太重太化等联合办学,重点设置园区内企业需要的化工、冶炼、机械加工等专业,累计为园区内骨干企业输送技术人才1200余人,成为企业进行创新的后备力量。
坚持自主创新,交城制造走向国际大舞台 2006年7月17日,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研制并成功生产出优质碳素材料——煤系针状焦。针状焦是生产超高功率电极的主要原料,既可用于电炉炼钢用的导电材料,也应用于原子反应堆、火箭技术之中,过去由日本和德国形成了技术垄断。该产品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在尖端煤化工领域的空白,多项技术指标超过了国外同类企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该公司已形成年处理45万吨煤焦油、年产10万吨改质沥青、年产5万吨针状焦、年产10万吨新工艺炭黑的生产规模,是国内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2007年9月,交城义望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首创的“全热装冶炼金属锰和微碳锰铁新工艺”被评为国家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铁合金行业获得的第一个一等奖。根据义望铁合金公司的生产实践,国家修订和提高了金属锰和微碳锰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该公司先后参与并起草审定了“金属锰”国家标准、“锰氮合金”和“微碳锰铁”行业标准。作为中国同行业的技术领军企业,义望公司的产品在世界锰铁冶炼领域被称为“中国锰”。
依靠科技创新,宏特煤化工公司和义望铁合金公司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带动企业。如今,交城县10大骨干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浪潮方兴未艾。
交城县县长闫刚平告诉记者:“创新科技这一强力引擎,既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又富有远大发展前途,是交城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他设想,依托科技这一新动力,交城县将在5年内努力实现最具活力新型特色工业基地、最有魅力自然文化旅游胜地、最佳山水园林宜居地、最富亲和力富裕文明和谐之乡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本报记者 张云 本报通讯员 吕继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