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妮在梦中与哥哥和妹妹幸福团聚。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提供
春风年年吹绿平原,
鲜花岁岁开满群山,
失去祖国的人们啊,
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
不知哪年哪月,
鲜花才能开在我们心间……
这首《卖花姑娘》的主题曲曾在上世纪70年代风靡华夏大地,不知有多少中国观众曾被这凄美哀婉的旋律深深打动,又有多少人为剧中主人公花妮一家的悲惨遭遇而唏嘘不已。4月15日,由朝鲜血海歌剧团带来的经典歌剧《卖花姑娘》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再次唱响,并由此拉开在中国十余个城市巡演的序幕。
不朽经典——
凝聚领袖心血
《卖花姑娘》讲述了以卖花为生的农村少女花妮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动人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朝鲜人民过去的苦难,歌颂了朝鲜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屈精神。多年来,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朝鲜两代领导人都为之倾注了心血。
《卖花姑娘》始创于1930年,当时正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朝鲜已故领袖金日成同志曾直接参与创作。40年后,在金正日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卖花姑娘》被搬上银幕和歌剧舞台。金正日同志对歌剧《卖花姑娘》的创作改编极为重视,他强调,这部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受压迫人民的阶级觉醒并最终投奔革命的过程,是教育、鼓舞和动员人民的好教材,应当好好润色加工。他多次亲临现场具体指导,甚至对每一幕场景和每一首歌曲都提出了改进意见。据介绍,歌剧《卖花姑娘》中的38首歌曲,就是由金正日同志从2200多首备选歌曲中一一选定并指导完成的。
1972年11月30日,歌剧《卖花姑娘》在平壤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血海歌剧团艺术行政科科长朱英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如果说《卖花姑娘》创作之初体现了金日成同志卓越的普及革命艺术的思想,那么改编后的大型歌剧则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金正日同志的舞台艺术才华。”
艺术佳作——
蕴含民族风格
被誉为朝鲜五大革命歌剧之一的《卖花姑娘》,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成为朝鲜歌剧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35年来,尽管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变化发展,但《卖花姑娘》作为经典歌剧却常演不衰。
谈到《卖花姑娘》的创作特点,血海歌剧团艺术总监兼导演吴景哲话语中充满自豪。他说,《卖花姑娘》作为开启朝鲜歌剧新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在艺术创作、表演和舞美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首先,歌词的节律化和多声部伴唱是最大亮点。《卖花姑娘》打破了朝鲜歌剧以往对话性演唱方式,以通俗的、大众化的、精练的节歌形式作为全剧音乐创作的基础,使剧中歌曲抒情优美,易懂易唱。贯穿全剧的多声部伴唱清晰柔和,对推动剧情和抒发人物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其次,在歌剧中首次采用了大型舞蹈,以朝鲜民族最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表达剧中主人公在不同场景下的内心世界,使全剧的民族韵味更加浓郁。再次,舞美设计匠心独具,绚丽庄严的舞台效果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据先期来华考察演出场地的血海歌剧团舞美科科长赵勇文介绍,《卖花姑娘》的场景设置一向以追求唯美和表现民族特色著称。此次来华演出的舞美更加考究,色彩更加鲜明,特别是花妮在梦中与哥哥哲勇、妹妹顺姬重逢一场,背景层次丰富绚烂,伴舞“花仙子”的服饰与造型亮丽别致。
成立于1971年的血海歌剧团,因成功编创和首演革命歌剧《血海》而得名,并在成立后的数十年中作为朝鲜的文化使者遍访世界40多个国家,其中三度访华。
在此次由华唱兄弟文化娱乐有限公司主办的《卖花姑娘》中国巡演活动中,血海歌剧团将以170多人的强大阵容为中国观众献上朝鲜歌剧的艺术盛宴。剧中主要人物的扮演者均享有人民演员、功勋演员、“2·16艺术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歌唱演员的声乐才华卓越超群,群舞演员的艺术功力堪与独舞演员媲美。
中国舞台——
友谊鲜花绽放
30多年来,《卖花姑娘》作为朝鲜民族艺术的传世经典,成为接待来访的外国政要的保留节目,并在推动朝鲜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剧曾上百次出访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国家,观众达数十万之众。在中国,《卖花姑娘》获得的认知度更是朝鲜其它文艺作品难以企及的。
大多数中国观众与《卖花姑娘》结缘,始于36年前在中国上映的那部同名朝鲜影片。实际上,作为歌剧的《卖花姑娘》已经三度在中国上演。
1930年,金日成同志指导创作完成了《卖花姑娘》后,便于当年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那天,在中国东北地区五家子的一所学校礼堂进行了首演。
1973年5月,朝鲜万寿台艺术团携刚刚改编完成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来到中国,在北京、南京、上海,沈阳等地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巡演。朝鲜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令中国观众如痴如醉,难以忘怀。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及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中出席观看了这部具有朝鲜自主创新特点的民族歌剧,并亲切会见了艺术团的负责人和主要演员。
1998年岁末,朝鲜万寿台艺术团在时隔25年后再度来华,在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巡演歌剧《卖花姑娘》,当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美旋律重新响起时,其热烈反响仍不减当年。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带走中国观众对《卖花姑娘》的美好记忆和真情感动,因为中朝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曾有过相似的遭遇,又在战火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喜爱《卖花姑娘》的老观众和未曾与之谋面的青年人都在期盼这部经典歌剧重现中国舞台,血海歌剧团也同样对这次访华演出充满期待。已是二度来华饰演花妮母亲的文慧淑激动地表示:希望《卖花姑娘》能在中朝两国人民心中撒下更多幸福友谊的花种,开出更加美丽娇艳的金达莱!
《人民日报》(2008-04-08第16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