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寒意仍浓,华灯初上,夜色中的北京街头车龙成河。由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博士邀请的学者和朋友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聚会。席间,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与张其佐就热点经济话题展开了讨论。
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对次贷危机所产生影响的看法,林毅夫认为,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格林斯潘以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和房地产需求使美国避免了萧条的危机,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需求增加和泡沫的出现。而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次贷危机,同时也使得财富蒸发、消费下降、经济出现了疲软萧条。但这种影响不会很长,只要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像1929年那样深度萧条,那么,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非常有限。
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判断,林毅夫也作出了解释:我国金融机构购买的美国次贷较少,只有中国银行购买了一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主要以消费品为主,而且主要是中低价位的消费品,这些往往是生活必需品。因此,也不会造成我国对美出口的负增长,顶多也是增长放缓。
世界经济极有可能衰退 成都的经济学家张其佐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看来,已暴发了一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才刚刚开始,以此为导火索还将引爆更大的“火药桶”,美国经济将极有可能步入衰退,世界经济也将受影响,极有可能进入衰退调整期。
早在2004年3月30日,张其佐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了“世界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受美国经济衰退影响,世界经济真的进入衰退期了。”张其佐指出,他在2004年指出的“世界油价高涨的风险、世界房地产行业的泡沫风险和美国双赤字的风险”这三大风险全部应验了。从经济发展“繁荣-衰退-复苏-扩张”的周期规律来讲,次贷危机的暴发只是导火索,它是美国经济周期的一个拐点,极有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衰退,从而导致世界经济衰退也是一种必然。就算次贷危机不出现,也会出现其他的危机。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张其佐认为,这主要在于,世界经济出现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特别是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功能的作用衰退后,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主导产业来催生全球经济发展。这就出现了一个产业断层带,虽然生物产业所引发的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中,但还不能完全承担起作为引导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主导产业的重任。因此,在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之前,世界经济极有可能步入衰退,进入调整期。
中国已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是一个品牌小国,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所产生的新产品、新技术可以有效补充供给,削弱原材料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才能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大胆利用利率调控经济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深具信心。他预计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在9.7%左右,这个速度还可以在未来维持10年、15年或20年以上。他认为,近几年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增长比较快,估计今年出口增长会放缓,但也不会太慢,今年经济依然会比较快速的发展,基本维持在9%左右。对于货币政策,林毅夫依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主张。他认为,在目前高投资、高出口、高消费以及较高物价涨幅的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应以数量和行政手段更有效,有关部门应更大胆地提高利率,抑制高通胀风险。
对于目前所采取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林毅夫认为,其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因为它主要挤压的是中小企业贷款,不利于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启动内需。相比之下,林毅夫更赞成适当提高利率,这样可以减少投资和消费,使得通胀压力缓解。此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还会避免政府直接把资金赶到股市、房市,推高股价、房价,形成泡沫。
人民币今年还将升值10
%由于美国遭遇次贷危机,为了尽快摆脱影响,张其佐认为美元还将继续对主要贸易对象贬值。预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还将被迫升值10%左右。此外,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张其佐则认为,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采取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就实施从紧政策,提高利息,增加税收;对于那些国家大力支持鼓励发展的瓶颈产业,则实施从宽政策,不仅要降息,还应该大幅度减税。应当货币、财政、行政三管齐下。
经济结构问题与股市 对于中国股市,林毅夫没有作出直接评价,只是对张其佐教授的悲观看法不太认同。对于经济结构问题,林毅夫则认为,我国现行经济结构最突出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林毅夫表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收入较高的人群,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增加的收入会转变为投资;而收入较低的人群,消费倾向相对较高,但是缺乏消费能力,还要关心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收入分配结构的倾斜,会带来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失衡。
同时,收入较低的人群相对集中在农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也必然带来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扩大。至于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林毅夫认为,收入较低的人群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工资所得,要增加他们的收入,就要努力增加就业,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文/杨东)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