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少林寺不必明晰产权
撰稿·邓新华
不久前媒体报道“少林企业”将于6月底前申请上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否认了这个说法。而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裴松宪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不是少林寺上市,而是组建的旅游公司上市。
曾有朋友问我市场经济的实质,我回答说“自由选择”。他很奇怪,因为很多人都会回答“私有产权”或者“自由竞争”。科斯定理是产权学派的基础,而私有产权无疑是最为明晰的产权。经济学家周其仁是服膺科斯定理的,但他向学生反复强调,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要强调私有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实体并不一定就会选择明晰的产权,他举的例子就是少林寺。
前些年国内企业家的流行语是“百年老店”。如果把少林寺看成企业,它堪称千年老店了。但它从来就没有明晰过产权:既不属于任何施主所有,也不属于僧人所有。但从达摩渡江的一千多年间,除了曾被战争劫火打断,它一直顺利运作。仅从寿命的角度来说,它超过任何产权清晰的经济体。
奥妙何在?施主向寺庙布施,放弃了对自己财物的产权,但并未放弃自己的监督权。如果寺庙经营不善、僧人不守戒律,施主就会断了布施。这种压力使寺庙的经营管理层必须兢兢业业。
在中国古代,也存在过产权清晰的寺庙,那就是达官贵人家的家庙、私庵。达官贵人出钱建设庙庵,产权归出资人所有,供出资人的家人修行,或者外聘僧尼主持。《红楼梦》里贾家的家庙,就是如此。妙玉就是贾家外聘的主持尼姑。但这种形式的寺庙,其命运往往与产权所有人密切相关,一旦施主失势,也就一损俱损了。反而是那些产权虚化的寺庙,几乎不受个人荣辱升降的牵连,利于长期生存。
珠三角过去流行的“自梳女”(一生不嫁的女性),在产权上也有一套独特的安排。一些“自梳女”的房屋,是由上一代“自梳女”传下来的,早就不知道该属于谁了。年轻的“自梳女”向“自梳女”组织捐献,为年老的“自梳女”养老,而等她们自己老了,又由其他的年轻“自梳女”来赡养。所有这些做法完全靠传统有效维系。
经济体选择何种产权形式,其关键原则是成本收益比,在自由选择下,各方会根据不同的产权形式,演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现代国外有各种慈善基金、合作社等,其产权都是不清晰的,但其运营的基础是自由选择。有自由选择,才有灵活多样的、有效的产权安排。
产权学派反对国有企业,是因为国有企业并非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行政命令的结果。这种形式的产权安排,无法适应市场体制,天然会求助于政府干预。比如,官办的慈善事业,其效率远低于产权虚化的慈善基金。政府的慈善官员不会像特里莎修女那样挽起袖子干活,因为官办机制无法激励他们那样做。
还有一种产权安排,名义上有所归属,但名义所有者却不能行使其产权,比如,中国的宅基地,美国的美联储。
农村的土地,宪法明确规定属集体所有。但是,目前政策禁止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向城里人出售宅基地房。由于名义所有者实际并不能行使其产权,导致一种更不稳定、更不清晰的产权安排——“小产权”出现。
畅销书《货币战争》说美联储是私人所有,是金融家阴谋控制的。没错,美联储的股份归属多家私有银行,但它们只拥有名义上的产权。美联储主席的人选由美国总统决定,美联储的利润主要交给美国财政部,它实际是个执行干预的角色。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恐慌,美联储该怎么做,这不由它的名义所有者决定。有人说美联储的干预是经济稳定的保证,有人说美联储的干预是金融动荡之源。也许,美联储的产权安排应该重组?
在经济前景不明的时代,重提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中阐述的市场经济的精义,有重要的价值。它所牵涉到的,不仅是少林寺、小产权房、次贷危机,它牵涉到一句更有力的话:繁荣是自由的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