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选拔任用历来是任何一个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从中国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到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的“选战”,无不是凸显官吏和统治者位居社会上层、权力集中的巨大威势。既然身处高位,自然就得受到来自于底层的仰视和监控,如果言论行为不能使得承受者满意,还会有恼怒和愤懑的后果。
近年不断有人感叹“当官难”“难当官”也就是这个道理——即便如此,在上面还是比下面好,“人往高处走”也是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少数人选人,从少数人当中选人”是前些年流行的一句话,既是现状的写照,又是急于摆脱窘境的心态写实。那么怎样才能够实现转变,彻底扭转这种颓势呢?近些年来,各类层出不穷的“公推公选”、“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改革试点极大地提升了人气,尤其是得到急欲改变个人命运而又缺乏其他手段的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大抵某人解释过自己身为高干子弟为何得到快速提拔的社会原因,其间也不乏生存法则,“领导总是愿意用自己熟悉了解的人,只是我的机会比其他的人更多罢了”。
通过不断的考试来让领导熟悉,也是我们当前选拔干部的一大特色。参加考试的人唯一的希望不是要通过考试来彻底改变命运,但是至少对现状表现出不知足、不满足,所以结局也就是两难的:考上了,皆大欢喜,只是在新的岗位学习、锻炼、展示;没有考上,原单位要么冷嘲热讽,要么爱理不理,“反正你都没有心思在这里工作,为何要给你继续展示的机会”?考试对于原单位是个考验(当然主要是领导干部的心态),对于应试者也是一个煎熬——在大的社会氛围没有形成时,参加公开考试是有实力、有信心的表现,也是没底气、没后台的无奈;组织公开选拔是一个姿态,却绝对不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主渠道:因为“组织”的力量不会从根本上有所削弱,“领导”的意图不会从本质上得到漠视!
有专家形容当前的选拔任用干部是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巨大转变,是一个重大突破。蕴含的前提是以前有很多伯乐,并且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的骏马里面认真挑选,仔细思量,其核心差别只是在于由“伯乐”的主动选取到“骏马”的舞台展现设置不同而已。同时,里面值得商榷的还有几个问题:这个赛场就是工作战场吗?我们的工作(表演)对象究竟是媒体还是领导?会不会产生只会夸夸其谈的所谓表演型天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老实人”的舞台在哪里?
“竞争性择优选任官员”是历朝历代、各个国家都需要采用的方式,内核的差异只是价值观念、信仰根基的千差万别而已,而此类选拔任用主动权、决策权、任用权仍然只是在组织或者个别领导干部那里。“公推”与“直选”是有本质差异的,但是我们往往把两者合为一体,以突出开拓创新之处。在现有体制下,鄙人倒是觉得党内职务更适用于“公推”,行政职务更适合于“直选”,尤其在基层民主方面,可以把“竞争性择优选任官员”进化成为直接选举——要知道,国民意识和公众意志的培养不是自上而下可以一挥而就的,需要从村组、县乡的数十载的培养:培养主体思想、培养政治习惯、培养国家意识。从这一点来讲,没有比从现在开始就从最基层基础的社会经济单元进行有益的、带有根本性变化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的普及、管理模式的实施更为关键、更为紧要的探索了。(钝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人民网观点。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