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漫画
作者陶短房(作者系旅居加拿大华人) 在任何国家和民族,对烈士的凭吊、缅怀,都永远是受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的传统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从今年起,传统的清明节终于成了国家法定节日。无数中国人终于可以利用法定假日的闲暇,从容地扫墓、祭奠先人,寄托对故去亲友的哀思。这是对尊重祖先、逝者为大传统的一种承认和发扬,值得称许。
然而,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尽管清明时节,扫墓者人潮之汹涌,甚至让某些地方的公路水泄不通,但在许多地方,人们想起祖先想起亲友,却惟独遗忘了为国捐躯、长眠地下的烈士。
清明祭烈士曾蔚然成风 是中国没有清明祭烈士的传统么?
中华民族素有敬祖祭祖的传统,纪念先烈也是相沿已久的习俗。屈原《九歌》中的《国殇》,就是为纪念殉国烈士所作的挽歌,而清明节更是延续2000多年、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
有些人也许会说,清明节源自纪念介子推,而介子推并非烈士,用清明这天凭吊烈士并不符合清明的传统。但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千百年间不断发展、丰富的。自建国以来,在清明纪念烈士、凭吊烈士,早已约定俗成、蔚然成风,早已成为传统、风俗的一部分。
笔者出生的南京,小时候每逢清明,各单位、学校纷纷组织去雨花台扫墓、凭吊,还曾组织过在清明这一天义务劳动,以修建烈士纪念碑前的广场;在全国各地,类似的纪念活动曾经蔚然成风,甚至像宿迁这样在当年还很小、很不富裕的地方,清明祭烈士,也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不知何时起,清明去祭奠烈士的人越来越少了。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在任何国家和民族,对烈士的凭吊、缅怀,都永远是受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的传统 。
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每逢“终战纪念日”即一战停战的11月11日,各地的阵亡将士公墓、战争遗址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象征阵亡将士的罂粟花,也会在成千上万凭吊者的胸前、帽端和衣襟上飘扬。这一天也是为抚恤战争遗族募捐,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日子。
在二战结束的5月8日,西欧曾经被纳粹占领的土地上那些无数阵亡将士公墓,东欧那些饱经杀戮的集中营遗址,都会挤满悼念的人群,堆满凭吊者的鲜花;在荷兰的马赫拉滕美军公墓,当地居民怀着感激之情,每人“领养”一名死难将士的英灵,多年来一直精心呵护着8301位阵亡将士的长眠之所,并在5月8日这一天组织扫墓,甚至一直和将士的家人保持联系;在俄罗斯,特定日期凭吊烈士,也已成为全民共识般尊奉的传统。
无需另设专门纪念日 如今将清明设为法定节日,目的正在于更好地保护传统。那么,我们如何能坐视清明“升格”,烈士陵园反倒比“法定”前冷清的现象发生呢?
从2005年起,一些人大代表就不断提交提案,建议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作为法定的纪念、凭吊烈士之期。然而各国设立这样的专门纪念日,是因为它们原本没有约定俗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纪念、凭吊烈士的节日,不得不采取措施将纪念活动法定化、程式化和制度化。而在中国,千百年来清明节就一直“非官方地”充当着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功效。在这一天追悼、凭吊烈士,也已不知不觉延续了很多年。清明节完全可以成为规范化、制度化的烈士纪念日、英雄凭吊日,而无需另外设一个专门的纪念日。
话说回来,如果原本已具备和承担烈士纪念日功能的清明,在国家将之设为法定节日之后,却被许多人有意无意淡忘,以致削弱了其纪念、凭吊先烈的含义,那么谁又敢保证,一个专门设立的、非法定假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又可以担负起这样的角色和功能呢?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