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008年后,全球粮食价格仿佛坐上了火箭扶摇直上。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和粮农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农产品的价格涨幅达到近30年来的最高点;2008年1月以来,大米的平均价格更是上涨了20%。
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中东,无论穷国富国,人们都感受到了粮食上涨带来的压力。粮食安全的幽灵,在阔别数年之后重新在世界的上空徘徊。
印度有11亿人口,其中三分之二是农民,近1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2007年也从澳大利亚进口300万吨小麦,最近又宣布将继续进口小麦,以提高缓冲库存、平抑国内粮价。在过去一年,印度食品价格上涨30%,一些人将一日三餐改成两餐。
一些传统的粮食净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如曾经作为世界粮仓的欧盟,2007年下半年以来从世界各国进口了520万吨粮食,并决定在2008年6月前暂时取消粮食进口税。
高涨的粮食价格带来恐慌,人们争相囤积粮食,进一步加剧了食品价格危机。对于普通消费者尤其是贫困人口来说,粮食涨价是每天都必须面对的压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目前约有10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这些人80%的开支都用于食品消费,穷困人群的营养不良状况因为食品涨价更加恶化。又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估计,如果食品价格上涨30%,发达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会降低三个百分点,而贫困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则会降低20个百分点。
目前,粮食涨价正在全球掀起一场“无声的饥荒”。孟加拉国的大米价格比去年上涨了一倍,政府劝民众多吃马铃薯;菲律宾的快餐连锁店甚至将米饭供应量减半。在非洲,60%以上的国家在为粮食供应发愁。联合国粮农组织不久前表示,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需要得到帮助。
面对不断攀升的粮价,不少国家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以平抑国内物价。但这只是一种自保行为,是权宜之计,而非治本之策。因为粮食涨价的根源是人类对于粮食、燃料的需求持续增加。近几年,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增长,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世界各国正逐渐从对谷物和其它农作物的需求,转向对加工食品和高附加值农业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和奶制品的需求。此外,为应对油价上涨,生物燃料作为一种能源替代产品,其产量的扩大也造成了粮食价格上涨和价格不稳定。
因此,在粮食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限制粮食出口只会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际市场的粮价将因此走高,囤积行为会更为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将陷入困境,世界贫困人口的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将更加严重。
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该倡导一种全球的人道主义精神。应急措施是向饥饿的贫民提供援助,长期而言,各国应共同努力,加大农业投入,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避免农业人口流失,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粮食供应。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放开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市场准入,尽管在个别情况下不能大量消灭贫穷,仍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一个更开放的全球农业贸易系统将使发展中国家受益。
总之,世界粮食形势的快速变化带来了各种风险和挑战,世界各国、各团体必须关注农业、营养和健康发展政策的制定,采取措施减少对贫困人口的负面影响,确保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进步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