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十日电 题:中国首个外商成片投资开发区的“生死轮回”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改革开放之初,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还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熟知的以渔农业为主的边陲小镇。一九九二年,洋浦经济开发区“破天荒”地将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外商七十年,一举把洋浦推向了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
今天,洋浦已是海南的工业重地,而曾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晴雨表”的洋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却是几经波折。
洋浦经济开发区具有天然深水优质良港,也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中东的枢纽。一九八八年,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后,洋浦成了海南谋划改革开放大业的一颗重要棋子。当时的决策层开创性地提出采用“外商成片开发”的模式设想。
一九八八年,洋浦经济开发区三十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中国首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由此诞生。这种全新的开发模式把洋浦推向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
“记得一九九三年来到洋浦的时候,到处是工地,尘土飞扬、炮声隆隆。当时,无论是外商,还是洋浦的管理者都是一腔热血,但对洋浦发展的艰辛历程缺乏思想准备。在很多方面都强调国际竞争力,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完全是借鉴香港、新加坡的行政管理理念,在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还未进入深层的情况下,这种非常超前的改革性措施,在洋浦这种基区域实施注定是举步维艰的。”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郭钊感慨地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迎来了一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经济热,洋浦也卷入其中。一九九三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击碎了海南虚热的泡沫,洋浦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洗礼,并从此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冬眠”状态。
“经过了几年之后,我们思考,当初对洋浦的期望很多是不切实际的,洋浦不会因为铁丝网的隔离,不会因为特殊的政策,一夜之间变为香港。”郭钊说。“前面的路,给现在提供了一个借鉴和积累。”
二00四年开始,海南对洋浦开发主体实施了两次重组,其后,海南省政府主导开发的地位确立。
洋浦没有城市依托,没有工业基础,缺乏良好的生活服务环境,近海却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种情况下,洋浦是发展大型工业的理想用地。二00七年九月,国务院批准建设目前中国第四个保税港区——洋浦保税港区,并将于今年十月封关运行。
“二00五年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确定了洋浦经济开发区"一港三基地"的发展战略,现在发展战略是符合洋浦实际的。”展望洋浦未来,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局长丁尚清说,要把洋浦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替代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面向东南亚、连接北部湾、背靠华南腹地的区域性航运中心与物流中心。
据了解,洋浦开发区设立之初,包括杜邦、住友等很多外商都曾有意在洋浦投资,但看到洋浦的环境还不成熟,都没有真正落户洋浦。现在,一些国际大公司积极地参与,并即将开始在洋浦投资建设。郭钊说,“现在洋浦对外商的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
近几年,洋浦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二00七年,洋浦实现工业产值四百多亿元人民币。“洋浦经济开发区用海南省千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海南省百分之四十的工业产值,而且这个比例还将迅速扩大。”郭钊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