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资料图片)
从去年开始,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中国开始了扬子鳄引归自然的保护性实验。从目前的项目推进会上,记者了解到一个好消息:野生扬子鳄“极度濒危”的“帽子”有望在50年内摘掉。
野外生存拯救种群 上海崇明岛一隅,扬子鳄野外生存实验工作正在展开。扬子鳄是全球鳄类家族中个体最小的一种,作为中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繁盛于两亿三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时代”,同大熊猫一样被称为“活化石”。同时,它又是全球23种鳄类中最为濒危的种类。
目前只在安徽和浙江有零星分布。另一方面,由人工养殖的扬子鳄数量达到了上万只。
从生命科学的立场来看,大量人工繁育种群,不仅使扬子鳄物种逐渐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且遗传多样性将逐渐丧失。在繁殖扬子鳄过程中,已多次发现畸形体态,如腿短、眼瞎等。正是这种现状,促使了国际动物组织开始对它们命运的担忧。因此,寻找适当的种源进入野生生存环境,然后渐渐使得这一种群恢复昌盛,已经成为扬子鳄物种保护的关键因素。
“先头部队”“两男四女” 到今年6月,刚好是崇明岛扬子鳄野外生活一周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解焱介绍,2007年6月,崇明岛一共引入了6只扬子鳄,它们都是人工繁殖的,其中3只来自美国,是从我国引入美国的扬子鳄的“后裔”,另外3只来自浙江长兴扬子鳄保护区。
扬子鳄重新引入计划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无偿提供支持。种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它们经过了变温野外环境实验和野外捕食的训练,是体长在1.2米至1.7米之间的“大个子”。6只扬子鳄,有2只雄的,4只雌的,在训练时有过自然交配经验方面的训练。所以,它们成为“先头部队”开始尝试在野外为自己家族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适应环境能力很强 在阶段性成果总结会上,专家表示,6只扬子鳄完全进入野生状态后,它们的身上都安装了用于观察扬子鳄行为动态的红外线监控设备及录像监测设施。虽然没有人工干预,但它们一举一动都被监控着。专家介绍,经过近一年的跟踪遥测,这6只扬子鳄的活动面积达300公顷,可以全方位活动,每日平均移动距离20米,最长迁移距离为1.4公里。在释放后4个月,它们的活动终于趋于稳定,并占据了各自的“家园”。而今年冬季的大雪没有对引入扬子鳄的命运带来太大打击。“捕食和生活比较正常,适应环境的能力还是很强。”解焱表示:当初我们担心几个问题,“包括它们能否找到足够的食物,能否自己打洞越冬等,事实已证明这些方面不存在太大问题。”现在第一阶段的实验证明,扬子鳄适应能力非常强。
“扬子鳄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很好地适应,证明可更大范围地重新引入。如果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找到适合的栖息地,应该可以考虑野外重新引入,让野外扬子鳄数量大大提高。”专家介绍说。基于此,国际野生动物学会(WCS)动物保护学家、国际鳄类专家组副主席JohnThorbjarnarson表示,在未来10年内,有望令野外扬子鳄恢复到250只以上,从IUCN“极度濒危”红色名录中清除,变为“濒危”动物,并力争在50年内,让扬子鳄转为“易危”动物。(于飞)
(据《金陵晚报》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4-11第02版)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