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4月11日电(记者项开来、苏杰)1995年,19岁的畲族姑娘雷金梅中专毕业后,在福州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没过多久,工作出色的雷金梅,却在同事的不解声中回到了家乡福建省福安市后门坪村,当上了村妇代会主任。
2007年,后门坪村的人均收入超过了3000元,这是10年前的10倍。
后门坪村是福安市最偏远的村之一,全村有247户人家1100多人口,其中畲族人口占4/5,所辖的7个自然村散落在大山间,村与村之间只有羊肠小道相通,经济发展一向落后。
“当时村里中专生还很少,读书考学就盼着能跳出山沟沟,没有人想回来,村委想找个有文化的后备干部都找不到。可当村里试着问她想不想回村服务时,没想到她却答应了。”村民雷奶长说。雷金梅告诉记者:“当时村里与外面几乎是两个世界,回来后也动摇过几次,但看到乡亲们的期盼,就坚持了下来。”
1997年8月,年仅21岁的雷金梅成为全省最年轻的村委会主任。要想富,先修路。雷金梅上任后首先想到的是修路,但修路至少需要30万元,对于山旮旯里的后门坪村,谈何容易!雷金梅一趟趟翻越大山,到省城、到市里跑资金,最终争取到9.3万元补助款。为解决资金缺口,她还从亲戚朋友处借了10多万元垫付工程款。到年底,一条长6公里的机耕路终于通向山外。
4月9日记者来到后门坪村时,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春茶,满山的茶园如今已是多数村民家庭最大的财源。早在1997年初,雷金梅就带头开荒造林,种植茶树20多亩,两年后茶叶收入达3000多元。有了这一榜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开荒种茶。“现在各地都种茶,老品种卖不上价了,今年要重点抓茶叶品种改良。”雷金梅说。
雷金梅在后门坪村举办的农技培训班,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帮手,如今已培养出了一批种养户。在后门坪村,养鸭大户最多的饲养量已超过万头,母猪存栏数也达到30多头。
去年猪肉价格的大涨让村民蓝木生有了一个丰收年,蓝木生养了3头母猪,一年的利润超过万元,今年他家的母猪增加到了7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多是中老年人,村里最需要的是懂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带领大家发展生产。”蓝木生说。
“与同龄人相比,留在山村里确实有些遗憾,但能为乡亲做点事,看到他们的生活慢慢好起来,又有一种成就感。”雷金梅说。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