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很多孩子虽衣食无忧,但并不幸福。他们难得见到终日为工作疲于奔命的父亲,很少有机会在祖母怀中撒娇,亲友间相互走访的次数相当有限,一家人结伴出游的机会更少得可怜。俄罗斯的社会学家惊呼:首都普通家庭的生活正日益偏离正常轨道。
多赚钱:工作重于亲情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最近刊登的文章,社会学家里马舍夫斯卡娅院士介绍说,在莫斯科,母亲独自抚养孩子司空见惯。一半以上家庭的父亲都是早出晚归。
由于莫斯科生活费用高昂,不少父亲通常同时做两三份工作,直至深夜才回到家中。
孩子们心中慈祥祖母的形象也已渐行渐远。莫斯科许多老太太老骥伏枥,继续职场打拼。虽然莫斯科平均退休金为5300卢布(约合220美元),是普通地区的两倍,但这点钱显然是杯水车薪,由于劳动力紧缺,教师、清洁工、看门人、保姆等行当都缺人手。
叶连娜·布里科娃从中学校务人员岗位退休后,一直在一家私人公司做兼职清洁工,每个月工作50小时能挣到300美元。65岁的布里科娃说,“光凭那点退休金不能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退休后简直生不起病,看病做手术只能用医疗保险支付很小一部分医药费”。她现在和老伴住在一起,平时和子女往来很少,“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不希望被打扰”。
而在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馆新闻中心传达室工作的瓦西里·科连采夫已经80岁高龄,但他仍然不愿回家赋闲,“儿孙们有的出国了,有的做生意,我身体还不错,还是有点事情做比较好。这种工作年轻人没人愿意干”。
少生育:夫妻先忙事业 莫斯科57%的家庭或属于“丁克”(即“双薪无子女”),或孩子已长大成人。很多年轻人不愿要小孩。社会学家库奇马耶娃指出,年轻人通常将事业和自我价值实现放在首位,缺乏精力和时间来养育后代。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出人头地。在遍地都是机会的莫斯科,家庭自然就成了牺牲品。
由于人口不断减少,近年来莫斯科市政府想尽各种办法来鼓励人们生育,产妇的各种休假及补贴政策都非常优惠,2007年政府向全市118户生育7胎以上的家庭赠送了小汽车,莫斯科市也将2008年命名为“幼儿年”,但出生率仍然未见快速增长趋势。
莫斯科三成新生儿是非婚生孩子,大多数为移民后代。2007年,首都有10万个婴儿呱呱坠地。例如,有的新生儿妈妈是俄罗斯人,爸爸则来自阿塞拜疆。一些移民渴望正式婚姻,孩子通常是他们要求关系合法化的理由,这样获取俄罗斯国籍会容易些。显然,这类婚姻的牢靠性令人生疑。
在俄罗斯,6%的伴侣选择同居,而在莫斯科,这一比例为10%,有些机构甚至认为是两三成。原因很简单:莫斯科的生活节奏更快,同居似乎更适合,也更方便。只要情投意合,便可搬到一起;如合不来,只要分开即可。
同居现象普遍的第二大原因是房价太高。在莫斯科购房不易,而身为挣钱主力的男子难免会患得患失:半辈子才能挣一套房,如离婚,面积就将缩水一半,实在是得不偿失,于是打定主意“不入围城”。
看幸福:传统观念改变 在评价家庭幸福与否的标准上,莫斯科人的观念如今已发生了巨大改变———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过去人们会用婚姻持续的时间长短来代表家庭的幸福程度,但如今人们的首要标准就看夫妻双方关系如何,两人的幸福感如何,每个家庭成员的感受如何。这种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和普遍。正是对个人幸福感的强调,人们开始晚婚、晚育,而过去的一些形式也变得不再具有意义。
莫斯科女子步入婚姻殿堂的年龄越来越晚。社会学家说,俄罗斯人正在向西方靠拢,先“享受生活”,再专注事业,最后才结婚生子,但高龄产妇生出的孩子出现各种疾病的概率显著升高。
莫斯科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34.5岁,而男子当父亲的平均年龄则为36.7岁。2007年,莫斯科有8.8万对新人结成伉俪,而有4.8万对夫妻劳燕分飞,而且离婚率还在持续升高。
莫斯科有七成离婚案是女方首先提出。她们之所以如此决断,与物质利益不无关系:由于孩子通常会被判给母亲,她们既能获得抚养费,也能分得大部分房产。
(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 刘洋)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