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4月13日电(记者明星 李想) 2098枚珍贵秦代简牍流落海外,几经倒手之后严重受损,面临着化为齑粉的危险。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得知这一情况后,自筹资金抢救性回购这批国宝,避免了它们流失、损毁的命运。
从1月26日至4月13日,这批秦简通过了由清华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湖北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湖南省文物局、湖南大学等单位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专家的科学鉴定。
由于秦代历史短暂,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文化暴政,流传至今的秦代文献实物极少。为辨明这批简牍的真伪,以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为首的多名专家在前期对竹简进行取样清洗、整理和脱色处理的基础上,综合竹简上的文字字体和内容、竹简老化程度、微观痕迹分析等多个方面,细致研究了这批简牍,一致认为属于十分珍贵的秦简真品。
4月13日下午,记者看到2098枚墨迹清晰的秦简静静躺在岳麓书院的库房里。李学勤一边拿着放大镜研读秦简,一边激动地说,“这批秦简太宝贵了,它填补了先秦文献的多项空白,主要内容包括律令和法律文书、案例、占梦书、算术书等4大方面,这对弄清中华法律的源头、对秦汉历史的研究、对学术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负责取样检测和脱色工作的“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方北松告诉记者,这批简牍送检之前是黑糊糊的8捆,再不收回保护,就会化为泥土。对样品的检测表明,竹简存在严重的降解,有着和长沙走马楼汉简、荆州谢家桥汉简相似的糖元结构,与新竹完全不同,并且具有编连、折断和竹节干后的老化痕迹。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光裕介绍说,这批秦简回购之前,处于非常危急、脆弱的状态,能够平安抢救回来既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也为学界增添了珍贵的学术资源。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说,这批简牍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从字体看,竹简文书多秦古隶风格,且有明显的秦代小篆特点;从简文内容分析,这批简牍避嬴政名讳,而不避刘邦名讳,有“廿六”“丞相状”“丞相绾”等内容见于秦诏版,行文语气与里耶秦简一致,并有许多秦代特色的词语,如“居赀”等。
里耶秦简2002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一共3万6千枚,20余万字,内容多为官署档案,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陈伟认为,岳麓书院抢救性回购的这批秦简大致写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简文中发现了“苍梧”“洞庭”等里耶秦简中出现过的秦代郡名。对于秦汉史研究而言,这批秦简和里耶秦简将互相补充,互相解释,互相印证,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研究和展示这两千余枚珍贵秦简,已被岳麓书院和湖南省文物局纳入了工作日程。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表示,抢救性回购秦简,使他们感到责任重大,岳麓书院将以此为契机,成立简帛保护和研究中心,以开放性的姿态开展保护研究工作,与学术界共享研究成果。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对岳麓书院自筹资金抢救和保护文物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说,岳麓书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湖南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将全过程指导和支持国宝回归的具体工作,希望岳麓书院依托湖南大学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把这批珍贵的秦简整理好、保护好、展示好。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