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名少年患有精神疾患,当他策划制造一起类似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的血案时,父母及时发现儿子犯罪苗头,从而避免一场可能的悲剧。
母子俩在12日播出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节目中,回顾了艰难矫治历程,同时告诫人们,避免悲剧,重在预防。
双重人格 问题少年名叫理查德·索南,现年19岁,曾就读于爱达荷州的一所中学。理查德的母亲伊莱恩·索南在理查德16岁时发现,他崇拜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的凶手,打算步其后尘,制造校园血案。
理查德想出可怕计划并非偶然。伊莱恩和丈夫汤姆·索南在理查德4岁半时从孤儿院收养了他。然而,索南夫妇数月后发现,理查德喜怒无常。伊莱恩说,理查德患有精神疾病,从小具有双重人格,他进入中学后自称遭到同学欺负,希望杀人复仇。
“别人以为他(理查德)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非常礼貌,举止良好,为人善良,”伊莱恩告诉CNN记者,“他在家里可以随时由一个好孩子变成一个恶魔。”
伊莱恩说,理查德6岁时说过要杀死她。理查德进入中学后,自称受到“邪恶”同学的欺负,他说:“我总想要复仇。”理查德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表现为躁狂与抑郁症状,中学时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理查德说,他在学校觉得自己是个被遗弃的人,着手寻找复仇的方式,开始在学校图书馆私下阅读有关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的书籍。枪击案的两名凶手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博尔德成为他的偶像。
1999年4月20日,17岁的迪伦·克莱博尔德和18岁的埃里克·哈里斯持枪在哥伦拜恩中学校园内展开屠杀,打死12名学生和1名教师,两人最后饮弹自尽。
艰难矫治 理查德甚至列出了一份名单,写上他想杀的同学的名字。“我的计划是在学校安放炸弹,……我分析了许多地方,人们在那里坐,或者做其他事情,”理查德说,“我拥有实施袭击的精确位置。”
伊莱恩在同儿子的一次谈话中发现了这一计划,于是要他写下想杀的8名同学的名字,第二天交给他的社会工作人员。后来,理查德把母亲、妹妹和一名教师的名字也添加到名单上。
伊莱恩立即采取行动,将儿子送往爱达荷州一家精神病医疗机构。在接下来的16个月中,理查德辗转于爱达荷州数家精神病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我在那里(医疗机构)打开心扉……觉得好些。我改善了自己,”理查德说。
理查德通过治疗,病情好转,2007年1月在位于爱达荷州刘易斯顿的州立刘易斯-克拉克学院开始新生活,同时坚持药物治疗。
“在12年中,我第一次能够拥抱儿子,”伊莱恩说,“我知道,他正在走向好转。”
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4月,伊莱恩接到警方打来的电话,对方说,理查德4次威胁袭击州立刘易斯-克拉克学院和刘易斯顿中学。
警方说,理查德打算从家里拿枪,然后回学校,在学院的钟楼上展开射杀。警方拘留了理查德,搜索了他住的公寓。但警方后来因证据不足释放了理查德。理查德否认威胁杀人,不过,母亲伊莱恩却相信,他确实发出了威胁。
隐忧依然 理查德后来在一份禁令上签字,禁令规定,理查德一年内不得进入校园。理查德如今单独住在华盛顿州,仍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再看精神病医生。
“我常常感到害怕,”伊莱恩说,“因为他仍然对我们怀有怨恨。”伊莱恩说,理查德还存在实施犯罪的苗头,她担心,如果理查德停止用药,可能会有不测。
每当理查德回家后,伊莱恩总会在他卧室门上装上警报器,以保护家人。
接受采访时,理查德说,希望有同样症状的年轻人寻求别人帮助。
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说,2002年美国政府一项有关校园枪击的研究报告表明,多数校园杀手常常感到恐惧、悲哀和受到孤立,以及存在自杀和杀人的念头,理查德“非常危险,距离实施杀人这样近”。(傅云威)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