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铁拳必有骨,利剑必有锋,钢刀必有刃。在共和国的大地、蓝天、海洋,在人民军队雄壮的方阵中,屹立着一群堪称楷模的“排头兵”。在他们身上,洋溢着21世纪中国军人特有的豪迈。走近他们,观察他们,品味他们,就如同看到了我们这支军队的中坚力量和挺拔脊柱!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谋打赢先锋人物榜”专栏,向您介绍全军和武警部队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中涌现出的先锋人物,敬请关注。 中国腹地,有一支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巨大的航图上,一条条红线纵横交织。近年来,该师飞机不仅飞遍了大江南北,还曾飞越喜马拉雅山和阿尔泰山,远赴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参加联合军演。这支空中运输劲旅的“排头兵”,就是师长郑元林。飞了30年,6000小时,郑元林对这支部队的使命认识深刻:“战略投送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未来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运输机不再是辅助的支援力量,而是军队快速机动的决定性因素。”
2005年8月,中俄联合军演,郑元林指挥大型运输机编队,与俄军运输机一起空投重型装备。
万里云天,飞在前面的俄军飞机投下伞兵战车,却落在中方空投点上。此时,中方机群距俄军机群只有一分半钟的航程,按照原计划空投,就可能砸上俄方战车!万分危急!作为空中带队长机,郑元林果断指挥机群调整了一个新投点。一声令下,空投物资以小于半径75米的误差,几乎呈一条直线飘然落地。观摩台上,中俄两国将领齐声喝彩!空投伞兵,是郑元林率领中方机群更精彩的亮相。那天,琅琊台古战场,乌云密布,云底高度只有300米。这意味着,运输机必须在云层之上,准确地将伞兵空投在方圆1公里的着陆场。一面是山峰,一面是大海。稍有误差,后果不堪设想。郑元林沉稳下令,要求各机组用计算机推算空投时机。“可以空投!”一声令下,伞兵部队鱼贯出舱,一头扎进茫茫云海……地面,只闻飞机轰鸣,不见伞兵身影,中俄将领翘首观望。突然,乌黑的天空上盛开朵朵白莲,伞兵集群破云而出!结果,全部伞兵准确着陆,散布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太漂亮了,多亏运输机飞得准!”空降兵啧啧称赞。塔台上,俄方将领伸出大拇指:“哈拉绍!”
有人说,这是“在刀尖上跳舞”。郑元林一贯的态度是:第一个去飞!2006年12月10日,该师承担中巴联合演习运送兵员任务,必须飞越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郑元林率先驾机长驱6000公里,机腹挨着山尖,准时抵达伊斯兰堡上空。突然,机场上空阴云密布。郑元林瞅准间隙,果断着陆。机轮“哧”地落地,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运输机是“负重之鹰”。负重者忙着赶路,话就少。记者发现,即便是指挥机群飞行,郑元林的口令也特别少。他的理由是:“我的飞行员很棒,不需要我多提醒。”有学生问墨子:话多好吗?墨子回答:青蛙日夜叫个不停,仍然没有人听;报晓的雄鸡一叫,天下为之震动。或许,运输机群的隆隆轰鸣,就是郑元林的心声——2007年夏,奔赴俄罗斯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演习,他驾驶大型运输机引领歼轰机群,准时抵达异国演兵场。2008年初,他指挥15个机组连续紧急出动运送抗击冰雪灾害物资,大都是下半夜和雨雪条件下起飞。
问他哪次飞行最壮观,郑元林很认真地想了想——“那次远程空投,我们从中原腹地直飞沿海。航路上,全是我们的飞机,雷霆万钧,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