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市新录取公务员中有59.7%是应届毕业生,这个结论应该就是这样得出的。如果我的推论不错的话,逻辑上就很容易给人一个错觉:这59.7%应届毕业生的实际表现露出了官僚主义的一种苗头,或者已然恶习上身。当然我也知道,上海方面的说法并不是“等于”而是“防范”,防患于未然。不能排除,擅长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确优势明显,而且确有其先天不足的一面。别的省市也在探讨改进的办法,比如湖北,今年全省公务员招考,规定对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的遴选比例不低于招录计划总数的30%,这一比例以后将逐年扩大,3到5年后将达到100%;也就是说,刚出校门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最迟在5年后就将不再具备直接报考公务员的资格。针对实际,出台这样一些政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将官僚主义这样一个政治顽症的滋生归咎于毕业生的“应届”身份,就失之偏颇了。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应届毕业生在踏进公务员队伍时还只是一张白纸,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了那么一种不好的苗头,应该是耳濡目染的结果吧。
官僚主义作风在任何时候都令人深恶痛绝。周恩来同志说过,凡是机关大而人多的地方,必定要出官僚主义,这几乎成为规律了。那里的领导人即使精明强干,也会有官僚主义。因为那个机关本来不需要那么大,机构搞得那么臃肿,一定会有很多人不办事情,吵吵嚷嚷,很多事情在那里兜圈子,办不出去。并且,他将官僚主义列举了二十种之多: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老爷式的官僚主义、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颟顸无能的官僚主义、摆官架子的官僚主义、特殊化的官僚主义、自私自利的官僚主义、争名夺利的官僚主义、蜕化变质的官僚主义,等等。每一种,便是今天和机关部门打交道的人,也都不难找到存在的影子。而这样一些政治病症,任是那些基层经验丰富、对国情认识深刻的人,在设官而治的社会中也是难于避免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已。
上海方面已经着手试点从区县和街道的优秀公务员中选调公务员。就公务员队伍建设而言,值得尝试,但是不要把它当成整治官僚主义的一个方向。如果这样以为,则对克服真正的官僚主义没有任何益处可言。(潮白) (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