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校长:培养专业人才,应对国际媒体危机
郝平
30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但是,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对我国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夸张性的报道,无理指责我国的国内事务。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媒体受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左右,对中国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无知。由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舞台上仍然是波诡云谲,暗流涌动。一些国外势力不愿意看到,也不想看到中国的崛起。他们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故意制造障碍。我们必须对此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刻总结我们在应对国际媒体危机方面的经验教训,要更加自如和娴熟地在国际舞台上表达和展示自己,发出我们的声音。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西方媒体所主导的国际传播面前仍然势单力孤。尤其是当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主导国际舆论走向的往往不是中国的政府和媒体,而是对中国怀有偏见,甚至敌意的西方媒体。
要从根本上引领对中国主题的国际报道,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就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对外报道,让世界更加真实地了解和平发展中的中国,更清晰地听到中国发出的声音,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失实和恶意报道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政府部门要学会积极应对国际媒体和国外公众,预防突发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化解国际舆论对我国的误解和敌意。要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就必须造就一大批具有一流的外语能力,同时又掌握了说服策略和跨文化传播技巧,通晓国际媒体运作规律的国际传播人才,特别是能够积极应对公共危机的国际媒体的危机管理人才。
有鉴于此,建议大力培养应对“国际媒体危机”的人才,具体方案如下:第一,从学科建设和经费投入上,大力扶持国内高校国际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构建对外传播和跨国公关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把外语技能和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素养放在学科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二,整合国内教育资源,拓展国际人才渠道,成立国际媒体危机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涉外部门的高层领导和专业人才(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和各大企业的国际公关人员等)进行强化培训。这项举措可以使受训人员大大提高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其对国际舆论的敏锐性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第三,聘请对华友好的国际媒体专家前来中国授课,讲授他们在处理国际媒体危机方面的经验和技巧。这项举措将使受训人员了解西方媒体“中国主题报道”的价值取向和惯用模式,特别是熟悉西方媒体在报道愈为频繁的对华贸易摩擦事件的立场和套路,增强应对能力。
第四,建立国际媒体危机管理高级人才库。该人才库将汇集国内危机管理精英,在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时,特别是国际贸易摩擦事件时,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智力支持和有效服务,积极应对和及时妥善化解公共危机。(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原载环球时报2008年4月11日国际论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