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凯旋归来
人民网上海4月15日电 (记者王有佳)历经5个月的艰辛,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顺利凯旋。今天,科考队抵达了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内,在过去的150多天里,科考队围绕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三大主线,完成了46项科学考察和11项后勤保障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为推动PANDA(熊猫)计划的现场考察,科考队员们在兼顾长城站、中山站及南大洋常规观测任务的基础上,安排开展了一系列IPY重点项目,实现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开门红”。
长城站完成了站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南极法尔兹半岛生物多样性调查、长城站及邻近海域有机污染物调查及生物和微生物采样与研究,获得了大量样品、科学数据和一批珍贵资料。法尔兹半岛南侧航拍测图工作也进展顺利。中山站初步完成了大气本底观测站建设,开始试观测,并开展了冰雪面机器人和小型无人机现场综合实验,获得了宝贵参数和数据。
备受各界瞩目的内陆科考站选址考察进展顺利,内陆科考队于1月12日再次成功登顶冰穹A。在50天的内陆考察中,内陆科考队员系统开展了地球物理、冰川学、地质、大气、气象、人体医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联合调查。其中,成功运用冰雷达探测技术,在冰穹A核心区域6000平方公里边界上及其中央区域900平方公里范围内获得高质量、系统性探测数据,为内陆建站选址和开展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山站至冰穹A冰盖断面上,内陆队获得完整的全路段冰面地貌特征和气象环境数据,开辟了我国内陆冰盖运输的“大通道”。
南极两站改造项目是本次科考后勤保障的重点任务,考察队克服气候恶劣、地质复杂、施工人员有限等一系列困难,经过2个多月的顽强拼搏,完成了中山站车库、综合库等主体建筑的钢结构和围护结构安装。为实施保障中山站的物资卸运,在前两次考察队施工的基础上,本次队在中山站鸳鸯群岛附近开辟建成了新的卸货码头——熊猫码头,为物资卸运搭建了有利的运输平台。
此次科考也是“雪龙”船历史上航行路线最长的大洋考察,实行了走航三大洋(西太平洋、南印度洋、大西洋)、环绕南极洲的海洋综合观测,开展了14项IPY重点项目。在埃默里冰架冰边缘及普里兹湾进行初冬季综合调查,完成3条断面的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观测。
目前,第24次南极考察队中的36名越冬队员仍然坚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即将开始漫长的南极极夜生活,他们将在随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记者屠知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