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姜明)在绝迹13年之后,渤海再次出现中国对虾的身影,并重新形成虾汛。如今,天津市塘沽、汉沽渔民们每个网次可捕获对虾100公斤,最高网产可达300公斤。这是中国20多年来实施增殖放流活动、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不同程度修复的见证。
截至目前,天津市今年已捕捞中国对虾超过10吨。据专家介绍,渤海虾汛的形成与中国对虾资源放流和让大海休养生息有直接关系。由于渔业增殖放流综合效果大幅提高,使水域生态环境得以好转。天津市两年共向渤海近海人工增殖放流4亿尾,山东省、河北省也向渤海增殖放流了大量中国对虾苗种。经济和生态效果非常明显,对加快修复渤海生态环境和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天津市境内的海域近海水生生物品种总量超过了100多种,其中经济型鱼种超过了10种,尽管与过去资源总量无法比较,但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对改善渤海水生生物资源开始起到一定成效。特别通过在大神堂海域实施增殖和保护,使该地区形成了全国唯一的泥质牡蛎礁,周围贝类等水生物资源得到较快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