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柔情女总统巴切莱特带你走入智利
4月15日,9点15分,上海香格里拉饭店,距离智利经济研讨会正式开始还有10来分钟,攒动的人群开始有些焦躁不安。突然,爆发出雨点般急落而下的掌声。
一身青色套装的智利新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显得十分干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意拉近与中国的距离,她今天的佩饰选用了东方国度所特有的珍珠耳环和项链。
如果不是事先做了充分“功课”,记熟了她的样子,记者很难一眼认出她,身型并不高大的巴切莱特很容易被淹没在周围簇拥的人群中。不过,也许这正吻合了巴切莱特一贯主张的“低调”。
奇迹历程
从政治犯到女总统 “我不是典型,我永远也不做典型,因为我不觉得需要那样做。”这是这位勇于打破禁忌的智利新总统时常放在嘴边的话。
但凡有人可以拥有这样的自信,那就是巴切莱特。
当她只有22岁的时候,独裁者皮诺切特政府把她从家乡绑架到了臭名昭著、专门关押政治犯的格里麦尔迪秘密监狱。在那里,她被蒙住眼睛,绑在椅子上,遭到严刑拷打,并且被威胁随时处决和她一起被带来的母亲。
时光飞逝,30多年后,2006年1月15日,巴切莱特完成了被《纽约时报》称为“一个女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三级跳”。完成了从一个受酷刑的政治犯到成为智利首任女总统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历程。改写智利历史的巴切莱特就像是个突然降临拉美大地的“奇迹”,她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有一身铮铮傲骨。
巴切莱特的崛起令人吃惊,这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尊重历史之规的国家女总统,还因为她是现代女性的代表。现年54岁的巴切莱特是一个社会党人,是曾经受过职业训练的医生,是对上帝和来世持不可知论者,还是有三个子女的单亲妈妈,而且毫不掩饰其中一个孩子是非婚生的。
这份醒目而非正统的简历,使巴切莱特成为一颗政治明星。她的照片在电视、杂志封面、各大媒体以及竞选的宣传牌上随处可见。她在宣传牌上的竞选口号是:“我和你们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她的当选改变了智利严肃的罗马天主教国家的形象。百万智利人民从他们的总统象征乐观精神的生活故事中,看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开放的未来之路。对他们来说,巴切莱特的当选是对伟大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的憧憬的可喜证实——“他们能剪掉花朵,却不能阻止春天的到来。”
牢狱之灾
从此学会了坚强 1951年9月29日,巴切莱特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阿尔韦托·巴切莱特是一位空军准将,母亲赫拉·赫丽亚是一位人类学家。巴切莱特是家中的次女。父母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民主精神给了巴切莱特深刻影响,他们教会巴切莱特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事。
同样出生于1951年的人类学家和空军将领AngelaJeriaGomez回忆到,“巴切莱特当年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她随父母去过许多地方,甚至在马里兰(美国)度过两年。这种生活经历让她积累了去一个新的地方和从零开始面对新情况的经验。”
巴切莱特继承了父亲的军人特质,她豪爽坦诚,做事风风火火。她思想解放,在天主教盛行的智利选择了不信教。后来,巴切莱特考入智利大学医学系。
经过了一个快乐而富庶的童年和少年,米歇尔的人生在1973年9月11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美国支持的政变推翻了当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巴切莱特的父亲、时任空军准将的阿尔韦托·巴切莱特,由于忠于阿连德政府,拒绝与皮诺切特合作,结果以“叛国罪”被投进监狱严刑拷打,6个月后含冤离世,终年51岁。而米歇尔和她的妈妈在1975年也被关进素有“集中营”之称的格里麦尔迪监狱。在监狱的数月之中,巴切莱特和母亲常常遭到盘查和殴打,有时候连续5天不给饭吃。她的狱友回忆说:“那些人对她说,如果她不合作,就把她和母亲都杀死,但她从未屈服。”她常常忍着伤痛,还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给狱友治病,鼓励狱友们坚强地活下去。
“米歇尔受到酷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近亲说,“但是她不愿谈论这件事。如果她在比她承受更深重苦难的人们面前谈她自己的伤痛,她会感到不安。”
就是在大选期间,巴切莱特也没有利用这段悲苦的历史来换取选民的“同情票”。在竞选演说中,她几乎绝口不提这段历史。当记者问到她对这段往事的看法时,她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当时,我们遭遇到了一些折磨……但这让我学会了坚强……这段经历让我比别人更明白民主自由的可贵,让我有责任为维护国民生活幸福而努力工作。”
作为智利政权更迭的见证人,她曾在电视采访中诚恳地表示:“最重要的是避免历史重演,避免我们的后代经历同样的痛苦。”
流亡生活
化仇恨为理解 逃出监狱后,巴切莱特与母亲开始了长达5年的流亡生活,先是到澳大利亚,后又到了东德。她在东德的大学继续修习医学,并且又掌握了法语、德语等外语。1979年,巴切莱特学成回国,在智利一家普通医院谋得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后来又调到外科。由于她对病人亲切负责,对工作刻苦钻研,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她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医生,以及外科及流行病专家。
在常人眼中不可思议的“牢狱之灾”、“流亡生活”看起来并没有在巴切莱特身上留下性格的负面烙印,认识她的人用“稳健”、“负责”、“绝对正直”来形容她。
记者眼前的她一如人们所述说的那样和蔼可亲,笑容可掬。
她说:“在过去,人们把总统看成好像是在他们之上,比他们更高的上帝。对我而言,他们把我当作他们中间的一员。直到我当选前,我习惯于周六到市场亲自买自己的食物,甚至当我已经是部长的时候还是这样。做我自己,自己开车,自己采购。这是我会怀念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想失去脚踏实地的感觉。”
当然,巴切莱特受到人们的敬爱也因为她看上去总是那么平常,尽管人人都知道她并不是普通人。
在保守的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智利,直到2004年,离婚才合法化。尽管当时社会上很多人对离婚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生活不检点的象征,但是巴切莱特还是毅然与形同陌路的丈夫离婚。此后,她独自抚养3个孩子,每天操劳国事之外,她还要按时回家,给孩子们做饭、洗衣。“模范妈妈”的形象抵消了离婚给她带来的负面影响,广大智利妇女更把她当作自己的偶像。
当熟读了她的故事的记者问她觉得自己是否浪漫时,她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啦!”而后笑道:“但是我现在没有时间了。”
她已经很多年没有浪漫的时间了。2000年,当时的总统拉格斯任命她为卫生部长,她对医院成功的管理使她很快成为一位公众人物。两年以后,她成为国防部长,这个任命产生巨大象征性反响,它扭转了自1973年政变以来的乾坤。她是一个少见的左翼政治家,她穿着迷彩服感到舒适,她可以讲将军们使用的语言。智利人普通认为,巴切莱特为消除1973年军事政变造成的军方和民选政府之间的不信任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她取得大选胜利的晚上,她用诗一样美丽的语言发表演讲,说出了尽管有许多质疑,她还是决定竞选总统的原因。
“因为我是仇恨的受害者,”她告诉欢呼的人群,“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化仇恨为理解,包容,还有——为什么不叫它——爱。”
“她成为总统的事实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政治分析人士Gumucio说,“但是没有人会期待革命。”智利民主曾被政治的两极斗争搞得支离破碎,巴切莱特深知这一点。这也是她希望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为更平等地分配财富而斗争的同时仍然发展市场经济。
尽管智利是拉丁美洲最繁荣有序的国家,巴切莱特仍然面临着包括从歧视到脆弱的养老体系等诸多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对所向披靡的巴切莱特来说,都只是时间问题。在她的带领下,智利人民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不是吗?此刻,巴切莱特正站在推进中智贸易的讲台前。她用坚定平和的语调对中智经济界人士说,“面对这一形势,我想到的是,为智利能提供多少就业的机会,能养活多少家庭。对外贸易,确实是智利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的贸易进入像中国这样富有活力的市场,我国的经济就有能力实施面向住房、医疗和教育领域的社会福利的计划。出口越多,为美好未来带来的财源越多。出口越多,我国妇女、青年人的就业机会也会越多。联合起来,共同发展的理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这是我们面向未来战略的核心所在。”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