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洪泽湖大堤淮阴十堡段。72岁的李前友和70岁的张其福坐在大堤下的石头上,抽着自己手卷的土烟叶,一边聊着天,一边看护着树丛里吃草的几十只羊。
“1954年发洪水,坐在堤顶石工墙上,就能在洪泽湖里洗脚。”李前友说石工墙有几百年的历史,他小时候村里还有很多渔民,说现在“渔民”都在原来的“水”里种地、上班。他讲述着村里的沧海桑田,但他不知道洪泽湖大堤已经历了1800年的沧桑,更不知道他天天来放羊的这大堤马上要发生更大的变化了。
“一流的风光、一流的古堰、一流的生态、一流的美食。”不久前,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视察洪泽湖大堤时,给大堤保护性开发提出了高标准。目前,美国、加拿大、上海等地的专家已在就洪泽湖大堤规划一条延绵数十公里,世界一流的旅游风光长廊。
养在深闺的洪泽湖大堤,要大变样了。
古堰,1800岁
走上洪泽湖大堤,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的生态不是一般的好,大堤两旁树木葱茏,绿荫如盖,汽车开过,鸟儿不时从树丛中惊起。
“洪泽湖大堤都列入江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了!”67岁的朱兴华,退休前是三河闸副总工程师,毕生致力于洪泽湖大堤研究。
“一般的湖泊都是先有湖,后有堤坝。只有我们洪泽湖是先有堤,后有湖。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1800岁的大堤,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古坝。”
在高良涧船坞附近,朱兴华带着记者考察大堤。“大堤外围用石料砌成,这里的条石多达18层。”据了解,大堤上的条石基本都是明清时候筑成的,当地人称为“石工墙”。明代黄河夺淮入海,黄河的泥沙在洪泽湖附近大量淤积,堵塞了淮河入海水系,洪泽湖及以东的苏北地区水患日趋严重。黄河夺淮,还威胁了维系明清两代经济命脉的漕运。为保证通过大运河的漕运经济命脉的安全畅通,明朝负责治水的大臣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引黄济运”的治水方略,成为以后几百年中国综合治理淮河、黄河和大运河水系的基本思路。洪泽湖大堤高家堰加修石工墙,挡住来水是最关键的工程。这个浩大的工程从1580年开始,用了171年的时间才完成,用去了60多万立方米的石料,耗费了多少人力,又花费了多少钱财,很难精确统计。
“大堤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很有文化。”大堤上,洪泽湖博物馆馆长裴安年带着记者仔细搜寻这些石块上的“宝贝”。“你看,这些条石互相咬合得严丝合缝,连一根针都很难插进去,不可思议。这块石头上还有石刻图案……”记者循着裴馆长的手指果然发现一个有着三个戈形武器的图案。“这是连升三级(戟)。”向前走了几步,他又指着一个已经有点模糊的条石说,那是“马上封侯”,记者仔细一看,真的是一只猴子骑坐在马上的石刻。裴馆长介绍,大堤石刻有几十种图案,有些图案很神秘,到现在专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含义。历代帝王和名人的诗词碑刻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裴馆长介绍,条石之间的铁榫头很多已经被人挖出来当废铁卖了,但是大堤上的老条石和石刻还基本保持完整。洪泽湖大堤的完好率达到74%,超过世界文化遗产完好率达到70%的门槛。很幸运的是,现代人仍然可以领略“水上长城”的婀娜风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