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4月16日电(记者郑玮娜、卜云彤)20年来,海南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教育与环境保护当作海南发展的两大重要基石。近年来,海南通过“教育移民”缩小了城乡差别,让城里和农村的孩子共同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海南建省办特区20周年之际,教育的发展备受关注。“让所有的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同样的教育资源,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这才是教育最大的公平。”这是海南省各级政府领导最常说的一句话,他们也正在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这样的承诺。
“教育移民”的由来 “教育移民”扶贫政策——是个全新的扶贫模式,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率先执行,并在全国引起了关注。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地处边远的霸王岭山区,总人口3185人,是海南省有名的贫困乡。在2006年前,王下乡曾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不但每天要花几个小时走山路上学,而且有的孩子还要背着米到学校自己煮着吃;菜除了从家里带的咸菜外,只能随便在学校附近的山上找些野菜煮着吃。他们没有见过电脑,没有见过高楼大厦,这些孩子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能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
2006年起,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为了帮助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群众从根本上脱贫,针对当地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和学生上学条件艰苦的实际,决定在王下乡率先实施“教育移民”工程。也就是把全乡初中生迁至县城就读,以此拓展易地扶贫的内涵,达到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逐步减少贫困人口的目的。
2006年秋,王下中学初中部271名学生走出大山,整体“移民”到县城民族中学就读,以民族寄宿班的形式,在民族中学“包吃、包住、包入学”。这271个孩子生平第一次坐在如此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第一次享受全部科目的教育,第一次通过电脑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真切切地成了“城里学生”,远离了那些背米上学的苦日子。
家住王下乡三派村牙劳村民小组的黎族学生韩慧玲说,她到民族中学以后人生出现了多个“第一”:第一次上化学和物理实验课,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脑,第一次看到高楼和宽大的马路……“"教育移民"改变了我的命运,本来我打算初中毕业就不上学了,但是现在我改变了想法,要努力学习,争取上高中、读大学。”韩慧玲说。
“教育移民”给了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教育移民”犹如一缕温暖阳光照亮了贫困孩子的人生道路。昌江黎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长方世海说,为了接纳王下乡271名初中生入读民族中学,县里拨出专款260多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和其他教育经费的保障。不但实行学生所有费用全免,还按月发给每个学生150元的生活费,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另外,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针对王下乡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尽可能地选派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课任老师,加强课内外的教学辅导,让王下乡转移出来的学生在熟悉学校环境的同时,尽快适应民族中学的学习节奏。
从最初的“教育移民”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群孩子们发生了变化。原王下中学校长、现民族中学王下乡寄宿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符明强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学生的变化。他说:“他们来到这里后,视野变宽了,思维变活跃了,学习态度变积极了,学习成绩变好了,人生目标变得更加远大了。”
从王下中学跟随学生一起搬到民族中学的陈琼老师说,同学们有这样的变化,她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在王下乡,学生多数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心思读书?现在所有上学的费用全免了,吃住、生病政府全包了,因此他们都用心学习了。
“教育移民”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海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使扶贫工作从“输血”变为“造血”。昌江黎族自治县副县长王文平说,为了使“教育移民”新模式真正让贫困山区的群众家庭脱贫,确定了“贫困偏僻农村学生易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移民”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实行“四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补助学生生活费)和联合办学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让农村学生在职业教育中也享受教育公平。
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认为,探讨“教育移民”问题,对研究改变贫困地区和素质贫困的现状,解决海南中部地区脱贫和长远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的经验,一是要把“教育移民”与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教育移民”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三是把“教育移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四是要把“教育移民”与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结合起来。
昌江的成功经验让海南省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拓展扶贫内涵的一条新路。海南省教育厅积极调研,计划在全省1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和万宁、澄迈、儋州、文昌、琼海5个市县推行“教育移民”,遵循“小学生就近到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就读,初中生集中到人口较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或县城中学就读”的原则,让所有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获得较好的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所占地面积120亩的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不久,5000多名“移民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就会从这里传出来。胡光辉说,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变“输血”为“造血”,缩小城乡差距,为贫困地区经济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