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据美国《空军时报》网站4月15日报道 甲壳类生物给F-22“猛禽”战斗机带来新威胁。
美国空军目前正在进行一场针对新出现的低技术威胁的斗争,并为新型的不规则战争发展非传统武器。
这个威胁就是从天而落的蛤类动物,而应对方式就是种植大量难闻的、令人作呕的草。
这便是美国空军与鸟类作战的战场所在。根据来自美国军方新闻通稿,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的军官们越来越担忧来自本地的海鸥对闪闪发光的新式F-22"猛禽"战斗机的威胁。
连最先进的导弹都无法发现的"猛禽"却无法避开被海鸥丢下的蛤类和蚌类动物。
海鸥们将蛤类动物扔到兰利空军基地的跑道上砸碎,吃掉里面的肉后扬长而去。但是,留到跑道上的蛤类动物的壳却对战斗机构成巨大威胁。这些壳如果被吸进飞机的进气道轻则会使飞机的发动机报废,严重的话会引起飞机坠毁。
蛤类动物并非是对飞机发动机的唯一威胁。
"小小的麻雀看起来好像不可能对一架重达27216千克的飞机构成威胁,但是如果它被吸入进气道,那么它就会构成威胁。"兰利空军基地第一战斗机飞行安全办公室主任劳伦斯·斯皮内塔上校说。
为了与这些鸟类和野生生物撞击飞机的危险因素作斗争,空军飞行员根据本地鸟类数量采取了许多策略。一些基地训练养鹰者控制鸟群。其他基地则采取了一些传统的小方法。
兰利空军基地附近的鱼鹰们被装上了带有全球定位系统的发报机。这个发报机可以每两小时将每一只鸟的飞行高度、速度和飞行方向传回来。这样,兰利空军基地就能够查明鸟巢、从而集中所做的削减、抑制和预防等一系列努力,最终消除鱼鹰危险因素。其他的策略还包括种植让鸟消化不良的水草,鼓励它们寻找其他的栖息地。
同时,空军也运用烟火技术、噪音和反栖息设备等让鸟不接近机场。如果所有这些措施都失败了,那就只有打下它了。
美空军鸟类撞击飞机危险因素项目(BASH)副主席和野生动物科学家丹·沙利文说:"美国空军在鸟类撞击飞机危险因素项目(BASH)中所做的工作不是要将鸟杀死。我们只是赶走鸟使它们减少对飞机威胁。"(付志伟)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新华网(新华军事)独家稿件,其他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对空鸣枪驱赶飞鸟 资料图片
清晨,一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从空军某部机场响起,一群驱鸟兵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在进行开飞前必不可少的驱鸟工作,为战机升空创造净空环境。
该部地处鱼米之乡,气候宜人,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活动在机场的各种鸟类有100多种,对飞行安全影响较大。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1万次飞鸟撞机事件。自196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飞鸟的撞击至少造成了80余架民用飞机损失、200多人丧生,250多架军用飞机损失、120多名飞行员丧生。目前,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面对这些既是“朋友”又是“敌人”的生灵,场站组织官兵把机场周围的杂草和树枝修成“板寸”,让飞鸟无处藏身;在滑行道和跑道中间扎上稻草人,让飞鸟不敢落地.
鸟撞飞机被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为A类空难。10年间,人民空军航空兵因鸟撞飞机造成近百台飞机发动机受损。空军机场管理系统运用科技手段,驱鸟不伤鸟,在努力减少机场鸟类对飞行影响的同时实现———
1995年9月22日早上,一架美国空军E-3B预警机开始在安格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起飞滑跑。此次任务是6.5小时的飞行训练。塔台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已看到跑道附近有一群雁,但没有通知机组。飞机从跑道起飞后,与至少31只加拿大雁相撞,左侧两台发动机吸入部分鸟,其中一台停车,一台失去功率。飞机向左滚转,坠毁在山坡的树林中,24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飞机和飞鸟,一个是钢筋铁骨,一个是血肉之躯,两者相撞,岂不是以卵击石?然而,两者在蓝天上相遇时,飞机真的很怕小鸟。据权威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1万次鸟撞飞机事件。在高速碰撞时,一只小鸟相当于一发炮弹,轻者让飞机不能正常飞行,重者机毁人亡。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
9月18日,成空某机场碧空如洗,战鹰呼啸。机场草坪,一条小铁轨上来回穿梭的一辆红色“小坦克”格外惹眼。该场站站长彭伟告诉记者,这种轨道式遥控驱鸟车,破解了长期困扰机场不间断驱鸟的难题。
自从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鸟撞飞机导致的航空事故已达上千起,“驱鸟”成了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大问题。人们创造了各种驱鸟办法,但鸟机相撞还是时有发生。最近的一次发生在5月份,一只蝙蝠的撞击造成一架新型战机涡轮页片变形,虽未酿成大祸,但当时拍下的照片上的血迹已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场站站长彭伟带领攻关小组研究了世界各国民航和空军的驱鸟办法,效果都不理想,如何实现“不间断”正是“瓶颈”所在。创新的灵感有时就在一瞬间。受到火车的启发,他们用一条长1000米、宽0.4米的小铁轨,一举突破了“瓶颈”。记者看到,这条铁轨铺设在飞机跑道一侧,轨上放置着他们自行研制的驱鸟车,通过无线遥控,驱鸟车运行自如。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