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行政化弊端的日益显现,“学者治学”、“教授治教”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如何将这些口号变为行动?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武汉大学推出了一系列以“回归学术”为目的的“政学分权”改革,试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政学不分”的管理体制。
“目前,武大正在考虑实施"大部制"改革。”
70%财权下放到学院 “综观国外一流大学,都是小机关、大学院。二级学院才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实体,拥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的管理权,学校的财力80%都在学院。而在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大学还是由学校直接掌管人、财、事大权,这样不可避免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跑部钱进"等问题,而学院这一教学、科研的主体呢?活力不足。”刘经南说。
因此,武大将权力下移作为改革的大方向。既然要放,就得从根上放。2006年初,武大开始了校院(部、系)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预算制管理,学校直接“分钱到院”,由院系自主“理财”。院内人员工资、水电费、科研经费、学费收入、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费等全部划归院系管理分配。
现在,学院已掌握了全校70%的经费。“过去大家都吃学校的"大锅饭",科研资源浪费现象在所难免,而现在,我们自己"当家",学会了精打细算。”武大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庆说。
“管钱”自然推动了“管事”。有限的钱投向哪些专业、哪些专家、哪些项目更有效益、更能促进整个学院的学术发展?学院心里有本“账”。通过院内分配政策调整,生科院建立了“质量优先”的导向机制。
“我们现在按"影响因子"评价论文,"影响因子"是包括发表刊物的级别、院内外同行的公认度等的综合指标,既有硬杠杆、也有其他学者的个性评价。"影响因子"低的论文不仅奖励低,而且在评职称时不予考虑。”何建庆介绍说。2005年,全院“影响因子”在5.0以上的论文不超过10篇,到2007年,已达到20篇左右。“更重要的是,"低影响因子"论文成了"垃圾论文"的代名词,院内学术风气为之一振。”
走向“学者治学”、“教授治教” “大学是学术性组织,学术权力是大学的核心。因此,"学术本位"是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刘经南说。
为了保障学术权力真正得到落实,武汉大学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在院系一级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并明确规定,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不能担任两级学术组织的主任委员。
“"老班子"成员往往看不惯"新班子",可我不是。我当了十几年的行政领导,现在退下来当了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一名普通委员,我由衷地感到,现在不是什么事都是行政领导说了算,"学者治学"、"教授治教"不再是一句空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副院长罗紫初教授说。
根据章程,教授委员会委员由院系全体教师大会推选,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全体委员民主推选产生。教授委员会不仅有权审议院系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科研计划、发展规划,为院系发展提供咨询意见,而且有权评定院系教学、科研成果,在学院引进人才、职称评定等问题上拥有初审权。
“过去,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大多数是行政领导,一个有行政职务的人在职称评定中就占有"人脉优势"。可现在不同了。有几个系级行政领导评职称,结果第一轮就被教授委员会"淘汰出局",因为教授会上他们没有得到半数以上的票。”武大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建清说。
“最近,我院有一个博士生留校名额,院领导和教授们推荐了3个学生,要谁不要谁,过去是院领导很头疼的事。可现在,我们让3个学生一起到教授会议上试讲、答辩,教授们一投票就基本决定了。”罗紫初说。
“大部制”改革刚刚破题 武汉大学是在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2000年,新的武汉大学成立时,这个“超级大学”面临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巨大挑战。那时,学校的行政部门多达近40个,行政加后勤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教学科研人员。
从2002年开始,武汉大学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职能部门和院系进行了两次大幅度调整。2004年,又对机关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将管理人员精简了20%。目前,学校行政部门数量已经缩减到18个,行政部门和10个党群部门人员共1600多人,占高校工作人员的20%。
“这个比例还要压缩,学校的改革目标是17%,我个人认为应减到15%。”刘经南并不满足。
据刘经南介绍,武汉大学正在积极探索“大部制”管理改革思路,大幅精简管理部门数量。根据初步计划,学校将实施本科生综合管理方式,从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位工作到就业指导,都纳入一个综合部门下统筹考虑。同时,对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和安全管理也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我的理想是,学校管理框架主要由本科生综合管理部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科学研究综合管理部门、后勤和安全系统等4—6个"大部门"组成。”刘经南说。
不过,即使在武汉大学内部,也有人对雄心勃勃的“大部制”改革抱有疑虑。“主要是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一位教授说:“你说科级、处级以上大大小小的干部,分流到哪里?到院系当领导?哪有这么多位置?做专业工作?术业有专攻,他们不一定对口。再说,他们又有多少愿意"下"到院系呢?”
改革刚刚破题,人们对武汉大学的“大部制”拭目以待。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