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王岐山被称为中国高官中少有的拥有丰富金融实践的实干派,低调,干练,雷厉风行,并拥有多次“救火经历”,被誉为“救火队长”。今天,中国金融调控和对外贸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他再次临危受命,去探索一条既控制通货膨胀,又保持经济增长的光明之路… |
正在激烈博弈中谋求重构,这就是目前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和机遇 CFP/图 |
王岐山 |
要增长,也要抑制通胀
来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红兵 发自北京
他是中国高官中少有的拥有丰富金融实践的实干派,低调,干练,雷厉风行,并拥有多次“救火经历”,被誉为“救火队长”。今天,中国金融调控和对外贸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他再次临危受命,去探索一条既控制通货膨胀,又保持经济增长的光明之路
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首度破七。
今天,包括王岐山在内的国务院副总理们正好履新一个月。
3月1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当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提名,投票表决王岐山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时候,王表情平静。
自去年10月被擢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那一刻起,关于这位政坛明星的仕途,外界的“预期”一直不断,而其“版本”却是惊人地一致。那就是:他是中国高官中少有的颇具金融实战经验的实干派,行事低调,作风干练,雷厉风行。他是中国高官中少有的工作经历复杂,并具有多次完美“救火经历”的“救火队长”。在中国金融调控和对外贸易面临前所未有复杂形势的今天,他将是出任主管金融和贸易的副总理的不二人选。
后来王的分工与“预测”完全吻合。在2008这个被温总理认为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头,这位60岁的新科副总理再次临危受命,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寻找光明之路。
从“史学家”转向“金融家”
王岐山这位早年从西北大学历史系科班出身的传奇人物,为何中途转型,从历史的“故纸堆”转向“经世致用”的金融学,外界至今知之甚少。
有一段简短的履历这样记载:1979年底,31岁的王岐山从陕西省博物馆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继续从事自己的“老本行”。然而,在他完成《辛亥武昌起义人物传》和《民国人物传记》的编纂工作后,突然对现实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不务正业”地写起了经济学方面的论文,研究资金和预算。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文章竟然被“一些高级领导”看到,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是王岐山的金融才干首次崭露头角。
他的命运自此发生转折。1981年,随着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一纸调令,王岐山彻底脱离历史,开始从事极具现实挑战性的农村政策问题研究。1988年,王岐山出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开始了“金融家”生涯。从这里起步,他又实现了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前身)副行长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人生跨越,历时仅4年。
首次“应战”高通胀
对王岐山而言,人生充满了机遇,更充满了挑战。1993年,正是中国在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突然来袭。这一年,一轮强劲的经济过热风潮在全球兴起,为遏制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美联储在1994-1995年的一年间,接连6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994年的3%提升到1995年2月的6%,为历史罕见。
中国国内经济周期不幸与国际经济周期发生重叠。过热的基建投资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不再有效,银行里的钱正在滚滚而出,而粮食的减产更是让形势雪上加霜,人们再次萌发了抢购商品的冲动。1993年5月,世界银行向中国发出警告:“这些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可能演变为一场金融风暴。”这一切,预示着一场猛烈的通货膨胀即将来临。
时年45岁的王岐山正是在那时走向更多人的视野。1993年6月,王岐山正式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在这里,他必须应对人生的第一场严峻挑战。
为配合中央应对此轮通货膨胀危机,从1993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一系列货币紧缩措施,大幅度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1993年7月11日,央行宣布加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从两个月前的9.18%骤然提升到10.98%,此次加息周期间隔时间之短、幅度之大,创下了历史之最。与此同时,央行还在全国范围内清收超过限额的贷款,削减基建投资,停止用“白条”支付农民的粮款。
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年的数据显示:到1993年7月底,央行收回的拆借资金达332亿元,增加储蓄405亿元,通货膨胀开始得到有效遏制。“王岐山当时作为朱镕基的得力助手,不仅经受了考验,更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做事果敢、雷厉风行的风格,也为自己积累了应对通胀的宝贵经验,这对他日后被委以重任非常关键。”3月13日,经济学家谢国忠对南方周末记者回顾。
组建中国首家投行
1994年,王岐山回到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担任行长兼党委书记。直到1997年,王岐山一直在这里度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尚处于破冰期,银行事关国家经济命脉,一直受到政府最严厉的管制。但王岐山却选择在此时做了一件“最先吃螃蟹”的事情。他多方奔走,最终说服政府高层同意与国际上最知名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合资组建中国第一家投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并亲任董事长。
在此过程中,王岐山结识了包括现任美国财长鲍尔森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的领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今天,注册资本已达1.25亿美元的中金公司已成为国内最负盛名和最具实力的投资银行,并成功举荐了一大批巨型中资公司在海外上市,为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和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更大的考验和挑战还在后头。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