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4月17日电(记者钱荣、胡若愚)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厅了解到,近年来,青海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农牧民文化技能培训等方式,对藏族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挖掘,一大批深藏民间的藏族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焕发新的光彩。
青海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李晓燕说,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青海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青海共有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其中有关藏族文化的就有8项。今年正在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青海有38项入选,而有关藏族民间文化的就有29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民俗、藏医药、戏剧等多个方面。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几十万元保护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登记、录音、录像以及传承展示。有关专家也会深入藏区调研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目前,青海还有9位藏族民间艺人被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们中的生活困难者,国家将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同时还将提供资金帮助他们将这些民间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李晓燕说,除了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青海省还大力开展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培训,引导农牧民依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增收致富,不仅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据介绍,2004年以来,青海省文化厅采取专家授课、民间艺人辅导、学习观摩等方式,共举办了60多期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能够体现青海地方特色且易于转化为产品的唐卡、堆绣、刺绣等民间艺术品的设计制作以及藏族歌舞表演等。
李晓燕说,目前,青海已有近万名农牧民群众接受了文化技能培训,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这些农牧民不仅掌握了一技之能,一些深藏民间的民族传统技艺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