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吕途一同来报社的三位“同志”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
吕途想通过报纸表达同性恋群体的渴望本组图片 记者 王振东 实习记者 郭全忻 摄 |
长春同性恋首次公开露面
“除了性取向 我们和其他人一样”
吕途简介
吕途,男,年龄41岁,同性恋者。2007年5月7日创办了吉林省首家“同志之家办公室”——爱心宏联工作组,担任工作组主任,致力于长春市同性恋者的防艾工作,定期组织同性恋者进行性安全知识培训。
昨日9时30分,作为长春市第一位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吕途带领3位年轻同性恋者来到本报,首先代表“爱心宏联”对长期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的金色心理咨询网站和南关区残联心理咨询中心表示感谢。
同性恋·现状
长春有5万多“同志” 并趋于年轻化
“据我们多年统计,长春目前大概有5万多名同性恋者。”吕途谈起长春市同性恋现状时这样说,他告诉记者,长春市的同性恋群体分为“男同”和“女同”,以“男同”数量居多,这些人群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大学生占据了很大比例。同性恋者沟通的主要途径是网络,长春市同性恋人群有自己的“同志网站”和“同志QQ群”,其中https://www.jltz.org是省内比较知名的“同志网站”。
吕途说,根据他手头掌握的数据,现在长春市的同性恋人群年纪已经趋于年轻化,其中以大学生居多。吕途坦言,这个数据是有特殊性的,因为大学生接收新事物较快,能在他面前坦然露面,但年纪大的或者已婚的“同志”大都不肯露面,因此还有不少同性恋人群的情况不在他掌握之中。
同性恋·压力
未婚的怕被逼婚 担心“传染”孩子
吕途说,同性恋者需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由于主流社会对同性恋并不认同,同性恋人群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需要面对社会认同的压力、身份隐藏的压力、婚姻道德的压力、性别角色定位的压力、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年轻的“同志”最怕家长逼婚,履行传宗接代的责任本无可厚非,可是因为清楚知道自己是“同志”,如果结婚不仅自己痛苦,同时也会给对方造成心灵和身体的创伤。与吕途同来的一位相貌清秀的年轻“同志”,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我害怕父母问我什么时候结婚,如果最后被逼无奈结了婚,有了孩子,也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同志’。因此我老早就搬出来住了,我不敢见父母,不敢想未来,过一天算一天吧!”
已婚的愧对妻子 选择自杀的很多
已婚的“同志”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大,他们承受着家长、妻子、孩子、单位、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但他们为了使自己得到同性的那份爱,在暗地里和“同志”交往,发生性行为。他们感到在道德和心理上,对妻子都有一种深深的罪恶感,但是原始的欲望又使得他们没有办法。
吕途介绍,许多已婚的“同志”,就这样天天在心里受到煎熬,最终选择自杀的人很多。
同性恋·安全
男同性恋是第二艾滋病高危人群
“同性恋者都害怕艾滋病,但又不能不发生性行为。”吕途说,现在社会上许多人一提起同性恋,就与艾滋病联系在一起,其实同性恋不是艾滋病的代名词,只是高危人群之一,是艾滋病的受害者。
同性恋者同同(化名)是个外向开朗的男孩,现在长春市某大学读书。同同说,男同性恋成为目前排名第二的艾滋病高危人群,其原因有三:一是同性恋本身不被社会承认,具有隐蔽性大、多性伴的特点;二是由于不存在怀孕可能,使用安全套者少;三是在发生性关系时安全套容易破裂,增加感染可能。“由于男同性恋人群的特殊性和隐蔽性,依靠同性恋者互相转告式的同伴教育成为防艾的主要方式。”他对记者说,寻求合作是他们这个组织主动向媒体靠近的重要原因。他们渴望有定点治疗性病的医疗机构,省去挂号和就诊时遭遇的尴尬;渴望能有专家,为其提供心理、情感和法律支持。
每年对1000多“同志”培训性爱安全
吕途介绍,“爱心宏联”已成为长春地区开展“同志”社区工作的领头兵。如今,“爱心宏联”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30余人,其中10余人经常参与工作组常规工作,由吕途及5名志愿者组成核心小组,对工作组的一切事务进行讨论并作出决策。吕途自豪地说,“爱心宏联”参加了吉林省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和长春市疾病防治控制中心组织的多项培训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掌握了很多性病艾滋病知识和培训技巧。现在每年培训14-18次,每次培训80-100人。
对话
“请不要歧视我们”
记者:您现在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吕途:我结过婚,但现在离婚了,有一个儿子,今年10多岁,现在生活在另一个城市。
记者:您公开身份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吕途:公开身份后对孩子的伤害是肯定的,但是我考虑了很久,觉得必须得有一个人站出来做这件事,我们“同志”人群也渴求像正常人一样,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理解。
记者:您最想通过媒体说些什么呢?
吕途:今天我们4个人来到报社,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公开身份,但他们三个人的到来,对我是极大的支持,我们就想通过媒体呼吁社会对我们包容和理解,就想告诉大家,同性恋者除了性取向以外,都和其他人一样,请不要歧视我们。
这些环境中易出同性恋
童年时期父母离异和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或者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女孩;把男孩当成女孩养或者把女孩当男孩养;父亲或母亲有婚外恋史,导致孩子憎恨女人或男人;小时候受过同性骚扰;生活环境都是异性没有同性的家庭;猎奇心理重,家长对子女教育忽视的。
同性恋问题可以找他们
心理专家希望全社会正视同性恋人群。同时也提醒家长,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过异常情况,应及时与金色心理咨询网沟通,网站:www.jinsexinli.com,“金色心理”咨询QQ群:34126841,咨询电话:85216618。同时,“爱心宏联同志群”也公布了群号:9490769;8891910。
言论
“同志”
强行改变性取向 难
“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不可以改变的。”吕途以自己为例说,他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但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他被迫结婚,并生下了一个男孩,在别人眼中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面对大家赞许羡慕的目光,他曾经希望强制自己改变性取向,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感到发自心底的渴望,一看见相貌清秀的男子,就有想亲近的强烈想法。最终他又和“同志”伙伴取得了联系。吕途说,就目前他所了解的长春5万“同志”群体中,没有一人主动改变或者被动改变性取向。吕途说,作为长春市第一个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他呼吁“同志”群体浮出水面,释放压力,正确对待性问题,重视性爱安全。
想建长春“同志”产业
他说,许多同性恋大学生面对就业难题,由于其女性化的形象,使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吕途说,去年他曾到大连学习,那里的“同志”群体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同志”产业,组建了一个旅游公司,组织刚毕业的“同志”做导游。而目前,他想在长春建立“同志”人群自己的产业,但还缺少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市民
选择性取向是他们的权利
市民赵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同性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管你接不接受,是客观存在的,同性恋者勇于公开身份,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应该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支持。记者在213路公交车上采访时,一位30多岁的女士对记者说:“我觉得人家自己愿意,又没有招惹谁,没什么接受不了的,其实就是性取向不同,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今年已经62岁的张先生说,应该对同性恋人群给予尊重和理解,没必要要求别人与自己相同,每个人都要从心里尊重他们,因为选择是他们的权利。
专家
歧视同性恋就像歧视左撇子
吉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我省著名性学专家、吉大客座教授、北华大学教授梁青岭认为,现在同性恋人群生存空间扩大了,很多城市都有同性恋酒吧,另外在网上他们有很活跃的网站。他说,全社会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不应该歧视同性恋人群。现在,他们的主要压力来自社会行为规范、文化传统,另外还有一批人从道德角度来歧
视他们,这相当于从道德角度歧视左撇子,是没有道理的。
不少同性恋是父母造成的
南关区残联心理咨询中心、金色心理咨询网资深心理咨询师、医学硕士孔繁玉表示,同性恋是一种早已存在的行为,目前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都难以解决同性恋问题。专家说,在咨询的来访者中,有不少青年人的家长,他们来为孩子的婚姻问题进行咨询,说孩子对婚姻有恐惧,经过与青年接触了解,发现其中许多人是“同志”。孔繁玉说,子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孩子2岁—6岁性别识别期,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性别角色定位,这对孩子非常重要。在咨询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同性恋者是父母亲手造成的!
有过几次同性性行为的,不要轻易把自己定位为同性恋,很多非同性恋人群在一定的年龄都会对同性产生好感,有一部分后来成为同性恋,是自我暗示过重导致了成为同性恋。(本组稿件 记者 庄利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