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越大,以后的成就感越强
早报记者马毅达
布朗奈尔曾说:“现在正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好时机。”如今,即使在目睹个别欧洲国家围绕圣火传递的种种闹剧后,她一点也没有收回这句话的意思。“西方的媒体和政客总是先让人们产生很大的危机感。
奥运宣传|“这是一个交流的问题”
东方早报:你觉得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如何?最大挑战是什么?
布朗奈尔:此次奥运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奥运会期间西方组织可能会举行的游行。如果西方媒体认为自己的言论受到挑战,中国就会遭致批评。至于西方体育界一直过分强调的空气污染等对运动员成绩影响的问题,我自己也做过运动员,我本人的感受是,除非是一些耐力项目,空气问题并不会对成绩和身体造成影响。北京政府也在努力改进空气质量。上周,还有朋友带我走进“鸟巢”场馆里参观,我觉得“鸟巢”很了不起,里面的场景很宏大,很漂亮。
东方早报:我看过一些对您的采访评论,有西方网友说,你对中国奥运的研究“高高在上”,并没有洞悉中国普通民众的想法,是这样吗?
布朗奈尔:虽然中国老百姓对奥运会的想法没有列入我的研究对象,但我仍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他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奥运会是否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是每届奥运会都要面临的问题。也许除了公共交通的明显改善以外,还看不到太多直接好处,但有些好处是间接的、需要时间的。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碰到一个表示不支持北京奥运的老百姓,至于其他它西方记者在哪里找到这样的被访者,我真有点怀疑,他们可能需要做些特殊工作(笑)。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之前家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因为鸟巢施工他的四合院被拆了,但他对现在新房很满意。按他的话来说,政府的钱给得多,给得快,自己还不吃亏。但那个司机也说,他能认识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孰轻孰重,觉得奥运会的举办对国家是件好事。
东方早报:为何你对中国办奥运的理解和一些有偏见的西方人不同?
布朗奈尔:其实,文化人类学的目标就是让人们拥有一个宽容的胸怀,宽广的视野,人类学强调包容不同的文化,更积极地看待文化间的差别。然而,报道奥运会的记者大部分都是体育记者,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甚了解,更多的是从其他记者口中了解中国的情况。西方媒体产生一些观点后,你很难去改变它,他们互相交流,又加强了这种印象。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政府目前的对外传播和宣传还要加强。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交流的问题。
消除偏见|“用真凭实据说话”
东方早报:中国正越来越开放,为什么西方对中国还存在很深误解?
布朗奈尔:阻碍中西方交流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语言。直到现在,中国的翻译水平还不够。我也当过翻译,这个问题在中国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有时我看电视也会发现中国新闻发布会现场的翻译效果不太理想,很多表达习惯让人听得不舒服。当然,更深层次的也许是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讲求宽泛的基本原则,较为抽象。西方人喜欢细致的东西,厌恶大谈理论和思想。当中国人谈到这些,西方人会觉得这样的言论比较虚伪,他们希望对方用真凭实据说话。中国的政治家如果想要消除他们的偏见,就要拿出证据,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来证实,不然西方人会认为那是欺骗,觉得没有说服力,从而产生反感情绪。
东方早报:在我身边,很多中国民众都把他们的msn签名改成了一颗红心和“China”字样,还有网友说也要抵制法国超市,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你怎么看待这种情绪?
布朗奈尔:我听说过中国民众发起抵制外国货的消息,中国人的民族心和爱国心都很强,但中国可能也会有自己认知上的偏差,事情总是这样,对方会有,中国也会有。关于西藏问题,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存在少数民族问题,美国有黑人和印第安人,欧洲也面临穆斯林移民问题。
东方早报:面对将奥运政治化的做法,你觉得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布朗奈尔:以前西方媒体也这样吓唬过观众。雅典奥运会举办前,希腊也受到西方媒体冲击,认为筹办工作一直在推迟。作为“9·11”之后的第一次奥运,保安问题也尤为严峻。西方媒体给雅典奥运画上一个大问号,一些人还对希腊做出偏见报道,说他们是个“不太认真”的民族。结果奥运会成功了,希腊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这个过程,也可能重新出现在中国身上。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西方的媒体和政客先让人们产生很大的危机感,但举办成功后,人们又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之前的危机越大,后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