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在欧洲被抹黑 欧洲人认为中国威胁超美国
环球时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雷达 驻法国!英国特约记者蔡雄山 袁博 记者 石华
《金融时报》称,35%的欧洲人认为中国是最大威胁
4月15日,几则对中国不利的消息同时冒了出来,被西方媒体重点报道。
欧洲人:“中国的威胁超过美国”
“中国在国际的形象遭受突然打击,在欧盟5个最大的国家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多数欧洲人把中国视为全球稳定的最大威胁”,比利时欧盟观察家网站4月15日报道说。
这项调查是由美国哈里斯民调机构与英国《金融时报》联合进行的。《金融时报》称:“近期在西藏发生的抗议和暴乱浪潮,以及中国随后采取的镇压行动,加上廉价中国出口商品带来的竞争,似乎已使欧洲人的看法明显强硬起来。自去年以来,欧洲人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的比例几乎增加了一倍”;“在欧洲5个国家,平均有3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全球稳定构成的威胁大于其他任何国家”。
在去年以及前年的调查中,借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绕开联合国攻打伊拉克的美国被大多数欧洲人认为是全球稳定最大的威胁,2007年认为中国是威胁的有19%,2006年这一数字只有12%。
《金融时报》说,意大利人对中国担忧最甚,47%的意大利受访者将中国称为最大威胁,而去年持此观点的意大利人占26%。该报道引用意大利专家的解读称,意大利人的反应主要表达了对中国制造商不公平竞争的反感,“中国是意大利人不喜欢全球化的一个象征”。
《金融时报》还说,法德英3国民众认为中国是最大威胁的比例也迅速增加,这3个国家去年都将美国列为最大威胁。只有西班牙人今年仍然认为美国比中国更具威胁性,其比例分别为41%和28%。
同样,《瑞典日报》、挪威《晚邮报》、丹麦《政治报》等北欧媒体也都在近期公布了“对中国印象”等民意调查结果,都说有50%以上的人认为中国形象不佳。
为什么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变坏
欧洲理事会外交关系委员会执行主任马克·莱昂纳德对调查进行解读说,“(中国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5年的事情,一直与经济机遇有关;过去6个月,则是关于中国对达尔富尔和西藏造成的威胁。”莱昂纳德解释道,欧洲人对中国所知甚少,他们的消息来源是新闻报道,而最近的报道对中国颇为不利。
其实,《金融时报》进行调查的时机选择就说明了某种问题,类似调查过去两年都搞过,大致是在年中进行的,2007年是6月,2006年是7月,但今年这个调查却提前到了3月27日至4月8日这个“西藏出现动荡之后、以及在引起争议的奥运会火炬接力早期阶段”进行,想从这个时期的调查得出什么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4月15日,欧洲人从媒体上得到有关中国的其他信息也相当负面。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说,根据一份将在下月发表的报告,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污染者”,而且可能在2006年到2007年间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份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做出的研究报告还警告说,除非中国大幅改变其能源政策,它的温室气体增长将是富国根据《京都议定书》进行的减排的好几倍,将“抹杀富国作出的任何减排努力”。BBC的报道说,纵使这项研究对于中国的形象存在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对中国有利的谈判筹码,“中国———还有联合国———强调人均污染程度高的富有国家应先进行减排,并协助较贫困的国家投资洁净技术”。
“中国处死的人数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这是15日法新社、路透社等媒体广为报道的另一个焦点。这个说法来自人权组织大赦国际,该组织周二发表的报告称,中国去年除了处决470人外,还有1860人被判处死刑,即平均每周多达35人,“中国去年执行的死刑人数虽比较前年有所下降,但仍是世界之最”,“这种下降可能是暂时性的”。该组织在公布了自以为“有据可查的数字”之后,还引用更为夸张的数字作为补充———“反对死刑运动的人士认为,真实的死刑人数大约是8000”。大赦国际的报告还说,死刑人数居前列的还有伊朗(317人)、沙特(143人)、巴基斯坦(135人)和美国(42人)。
欧洲人对华误解深
欧洲人对中国缺乏了解,直接导致他们对中国的偏见。
挪威的阿恩·利杰达尔·林高德是名人权人士,前不久负责接待到挪威演讲的“疆独”分子热比娅。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非常忧虑”在中国的维吾尔人及藏族人的状况,可当记者请他亲自到中国新疆及西藏看一看时,林高德却表示,他申请中国签证时一定会被拒签。对于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林高德说是热比娅那些人告诉他的。
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访华之前,无论在面对瑞典议会质询还是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尚未决定是否与中国领导人讨论人权问题”。但在他向中国提交了“需要释放的政治犯名单”后,又向瑞典媒体说,他之所以在行前没有公开明确是否讨论人权问题,是担心中国会因此取消他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见。
瑞典《每日新闻》报记者佩尔·阿林号称“中国问题专家”,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指责中国人权问题的文章,但他只去过中国两次,第一次在1985年,另一次是2000年,累计在中国停留时间不足三周,而他之所以能写出大量的涉华评论文章,不过是因为他对CNN、BBC等媒体上的涉华文章较为关注。
雨果是住在巴黎近郊的一个年轻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今法国人很害怕中国,你们经济增长太快,法国很多工厂都搬到了中国,我们年轻人很难找到工作,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毕业还要抢走我们的工作机会。”近日,法国《世界报》刊登了法国亚洲中心主任戈德蒙特的访谈,他说:“在近3年内,我们对中国的感知有一个很大的转变,2004年初,胡锦涛访问巴黎,埃菲尔铁塔红旗招展,我们在电视上谈论中国新年等等”,但现在“我们担心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中国货币不升值、中国劳工薪水低、中国的假货,中国不和我们适用同样的规则。我们失业率上升,很自然就表现出苦恼”。
欧洲对全球化的恐惧
挪威人权研究中心的科恩·威廉斯把欧洲对中国的不信任归结为“中西方在思维、文化和历史传统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东亚国家,对领土问题历来都十分严肃,但在欧洲,当年挪威为发展本国经济甚至提出过可以用北方领土换取瑞典的沃尔沃公司,所以很多挪威人都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对“藏独”、“疆独”如此敏感。不过,他的话只说了一个方面,众所周知的是,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都对国内分离主义采取不妥协的强硬态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问题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认为,欧洲民众对中国看法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欧洲民众对全球化的恐惧,在不少欧洲人看来,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与崛起已经对欧洲构成了挑战,成为欧洲的一种威胁。冯仲平认为,这样的民调不会有太大影响,“美国在此前历次民调中都是全球稳定的最大威胁,但这并没有影响欧洲国家对美的外交政策。”欧洲此次的对华民调也不会成为欧洲各国政府制定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中欧之间的经贸问题又很突出,不少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对欧洲是一种威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王振华研究员说。“这次西藏问题,只不过是一个欧洲对华民意扭转的导火线罢了”,除经贸问题之外,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欧洲民众从心里不愿意接受中国的发展模式。欧洲一般都把中国看成一个专制国家,现在这个国家又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这将降低欧洲模式的吸引力。这种对中国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是意识形态扩大化。
王振华说,经济上欧洲民众有民族利己主义,政治上又是意识形态扩大化,当欧洲与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相遇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恐惧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