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持的《蓝藻水体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一期)》项目在昆明举行了启动仪式。18日上午,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以及云南、安徽、江苏的气象、遥感和环境保护专家乘坐采样船深入滇池内海和外海进行了水体光谱、水温、叶绿素A浓度等项目监测,获取了滇池水体第一手资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现,湖泊富营养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蓝藻大规模爆发,2007年6月份,太湖蓝藻爆发给周边地区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无锡市贡湖水源地曾一度受到太湖蓝藻严重污染,水质变腥变臭,丧失饮用水功能,影响到100多万市民饮水;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每年夏天滇池都会有大片湖面被蓝藻覆盖。近期对我国76个主要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的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有近3/4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所占的面积也接近总面积的2/3。
要对我国淡水湖泊中的蓝藻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对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有清晰的把握。经研究,蓝藻的爆发过程受到温度、风向、风速、水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爆发面积大、时空变化剧烈的特点,传统的逐点监测方式在时效性与空间覆盖度两方面都无法满足需求。卫星遥感作为一种全新的监测手段,具备了高空间覆盖度、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对蓝藻的产生、发展、爆发过程进行准确完善的监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估和预警系统,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蓝藻爆发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所造成的危害。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业务化的蓝藻监测、评估、预警系统,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蓝藻水体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正是针对这些需求和缺憾所做的研究。
据悉,该项目一期建设为期一年,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建设主系统,江苏、浙江、云南、安徽等省建设分系统,将利用气象系统各级遥感部门现有的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建立适合的内陆湖泊蓝藻爆发的监测机制,及时获取蓝藻的产生、分布、爆发强度等信息,并对已发生的灾害进行分析与评估,摸清特定区域蓝藻的类型、特点、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对蓝藻进行预警,为决策部门针对蓝藻爆发建立应急处理措施提供可信的数据、信息支持,也为研究蓝藻爆发的生物学机制、评价蓝藻及其毒素的生态与环境风险与治理水体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据了解,在项目正式启动前,云南省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已经与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开始每月进行一次与卫星同步的以真实性检验为目的的光谱测定、实测蓝藻参数和气象要素的联合实地考察和监测试验,为该项目的进行打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气象报记者冯颖通讯员余凌翔报道 责任编辑:陈卫星)
(责任编辑:肖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