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一个手机营业部前,一名古巴女子正在观看手机。
新华社发
4月14日,哈瓦那市中心的许多手机营业部门前都排起了长队,吸引人们的正是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品牌手机。而在过去,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因为只有外国人和确有需要的古巴人经批准才能购买手机。
征兆:生活“松绑”
这只是一个信号:古巴的改革正初露端倪。2月24日,古巴最高领导层完成了权力的交替,劳尔·卡斯特罗接替菲德尔·卡斯特罗就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他在讲话中就表示,要“取消已过时的限制性措施”,使古巴人民在更宽松的环境中生活。
在日常消费领域,从4月初开始,古巴政府先后取消了对家用电器销售的限制。除能购买手机外,古巴人还可以自由选购电脑、微波炉、电视机、电动自行车等。高级酒店也取消了只面向外国人的规定,本国公民可以入住五星级酒店。
随后,改革的触角还伸向了职工的住房和工资领域。4月11日,古巴政府公布法规,扩大有权购买公房人群的范围,准许退休职工通过合法手续,继续持有原先居住的国家产权房屋,并可以由后代或亲属来继承。此前,古巴国家电视台报道,政府还将取消国家雇员工资限制的规定,准许职工“多劳多得”,创建更多激励机制鼓励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领域也在此次改革中受惠。古巴政府近日宣布,将把超过50%的国有闲置土地租借给农民以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此外,古巴也正在考虑加大外资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并逐渐解禁农民购买农用物资的一些规定,并将开设销售农具、除草剂、靴子和其他供应品的商店。
原因:大势所趋
有分析人士认为,古巴此次改革并非“平地惊雷”,实是酝酿已久。
古巴曾经是美国的五大贸易伙伴之一,经济发展迅速。古巴革命后,1962年,美国对其实施禁运,古巴的经济主要依靠前苏联每年40亿到60亿美元的援助。上世纪90年代苏联剧变后,援助中断。古巴经济由此陷入危机,人民生活从此也一落千丈。
古巴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仍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制。虽然价格便宜,但数量太少。目前,古巴人的平均工资是312比索,约合19.5美元。而自由市场上的1磅猪肉就需35-40比索。与此同时,古巴人还面临着突出的能源问题,1992年,哈瓦那每天只能供电8小时。从2004年起,电力短缺再度困扰古巴。由于苛刻的政策限制,国家统购价格又低,农民毫无积极性可言,古巴的农业也是“老大难”。
此外,国企改革进展缓慢,公共交通落后,旅游业增长乏力,经济增长依赖进口(GDP每增长1%,进口需增加3%),所有制的多元化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从而影响社会的公正等也是古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到2006年古巴总体上走出了经济困境,但2007年古巴的GDP也只有510亿美元,尚未达到1989年的水平。改革定是必然。
前景:暂难判断
早在2007年7月26日,在革命日纪念活动发表讲话时,劳尔就进一步提出了对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目前,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但现在想要判断这场改革的前景,恐怕还为时尚早。
手机、DVD等电器销售禁令的解除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多是象征性的。在古巴,通讯费用十分高昂,手机入网要花费近130美元,每分钟的通话费也要0.5美元,是普通老百姓无法企及的,因为他们的月工资才10至20美元。
古巴还面临其他不少困难和问题,能源供应依然很缺乏,古巴每年原油需求至少为800万吨,所短缺的原油需要按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委内瑞拉等国用外汇购买,但古巴外汇十分短缺。
古巴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丁内斯表示,古巴的经济形势在农牧业部门仍然存在问题,尽管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4.7%,但还是不够。1993-2005年古巴遭受近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很多城市和社区只能靠水车供水。在所有省份和城市实施了广泛的水利和用水计划。在经济中旅游业受到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