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1日电香港《大公报》发表题为《外资疯狂圈占中国金矿》的评论文章说,鉴于资源紧缺、黄金投资属性增强的趋势,外资圈占中国主要金矿山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中国有必要调整特殊资源的管理政策,以保证相关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文章摘录如下: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持续攀升,国内市场对黄金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外资矿业卷土重来。贵州、云南、辽宁等多个储量过百吨的特大型金矿山,均被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外资矿业公司控股圈占。此外,矿山开发与地方小区发展、安全环保等各种矛盾也在凸显。
中国黄金工业是否对外资过度开放了?有关专家认为,鉴于资源紧缺、黄金投资属性增强的趋势,外资圈占中国主要金矿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中国有必要调整特殊资源的管理政策,以保证相关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日前,全球第三大黄金公司南非安格鲁阿山帝黄金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地矿局在成都签署协议,计划未来五年投入约两亿元人民币(外方将在5年勘查合作期中分年度投入资金约2600万美元)在四川平武地区进行风险勘探,寻找金矿。
据介绍,这将是继四川省地矿局与世界500强企业南非英美资源集团子公司英铂公司签定中南铂镍矿资源风险勘探合同后,中国和南非在四川的又一重要合作项目。南非是世界上贵金属勘探和开采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安格鲁阿山帝又是南非矿产业的龙头,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将可大大提升四川的黄金勘探开发技术。
据了解,因为四川是目前世界主要寻找铂矿、金矿等贵金属的热点地区之一。而四川省地矿局又是四川矿产勘探的主体,并且在川从事矿藏方面的勘探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安格鲁阿山帝借地道矿局入川将可在了解本地实际情况上占有优势。
据悉,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烂泥沟金矿、辽宁营口市盖县的猫岭金矿、云南东川播卡金矿,这三大金矿目前已探明储量均超过100吨,远景储量分别为150吨、300吨、400吨,被国土资源部称为“世界级金矿”。现三大金矿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掌控,外方控股比例分别高达85%、79%、90%。
这三大金矿外资控股的方式比较相似,多是中方相关地质勘查部门以采矿许可证和勘查许可证等为合作条件出资,对方以资金出资。如云南播卡金矿是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核工业西南地质209大队合作,在昆明成立中外合作企业云南金山矿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总额401万美元,注册资金301万美元,209地质大队以矿权为条件入股,西南资源公司以301万美元为条件。
除此之外,外资矿业公司在云南、青海、辽宁、湖南等地也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主角也是初级矿业公司。据称,加拿大的AFCAN公司间接控制了青海滩涧山金矿,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TJS有限公司持有大柴旦矿业有限公司85%的股份,中方合作方为青海海西州大柴旦金矿和青海第一地质勘查大队。该金矿项目第二期也已开工,建设规模为年处理矿石80万吨,年产黄金3吨多。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黄金生产国。早在20年前,就已有外国淘金者进入中国。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黄金产业的采矿和冶炼都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控制,禁止外资进入。
2000年9月28日,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六部门颁布意见,提出进一步开放非油气资源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允许外商独资进行勘查,允许外商购买国有企业的探矿权、采矿权,并可以依法转让。
此后不久,国务院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云南、四川、陕西等重要西部矿业省份,还制定了具体的甚至是更为优惠的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地方法规。同时,我国黄金产业的“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到,要引进外资开发国内黄金资源。
随着中国加入WTO,黄金生产与流通领域对外资的限制进一步放宽,但开采办矿仍然局限于“低品位、难选冶”的金矿,同时仍然禁止外商设立独资黄金矿产企业。
尽管限制仍然不少,但外资依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与这一系列政策对应的背景是,中国的黄金需求非常强劲。去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增长了12.8%,达到234吨,而国内黄金生产能力却只有212吨。
有关专家认为,在国家对矿业缺少统一管理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区争相降低引资门坎进行金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忽略资源成本、淡化当地百姓的长期受益等问题,可能会引发矿地矛盾尖锐、资源枯竭、环境恢复困难等问题,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得不偿失。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开的信息,2003年外资对中国地勘业投入达14.5亿元,共取得探矿权74宗,采矿权148宗,分别占全国总数的0.9%、0.4%。虽然还是小头,但这些外资矿业公司找到的金矿让人心跳。
有关专家认为,鉴于资源紧缺、黄金投资属性增强的趋势,外资圈占中国主要金矿山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中国有必要调整特殊资源的管理政策,以保证相关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2007年10月,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的开采、选矿以及冶炼等贵金属资源开发项目已悄然退出。这一动向被分析为国家更加注意黄金工业的产业安全,是限制外资进入黄金工业的一个信号。此举表明中国政府对黄金等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不再鼓励外商投资。
尽快对中国各类战略矿产资源实施国家管制并建立战略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机制,是一个关乎中国国家安全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虽然有关部门此前已经采取了一些类似取消出口退税、实行出口配额等限制措施,但这种监管力度远为不足,而必须雷厉风行地尽快对各类战略矿产资源的现行产业布局加以全面性的、结构性的调整和重组。(张梦)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