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下滑:化危机为契机
4月19日,备受关注的第103届广交会第一期顺利落幕。按照惯例,广交会方面昨日公布了一期交易额的统计数据,情况显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仍有较强竞争力,纺织品成交则出现下滑。
这正好印证了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外贸情况。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1.4%,低于去年同期6.4%。其中中美双边贸易总额736.7亿美元,仅增长10.5%,对美出口步伐明显放缓。从本届广交会首两日的成交数据看,虽然出口展区成交50亿美元,比去年秋交会有所增长,但也仅仅是增长了4.1%;而即使是成交量占六成的机电产品,也仅仅比去年秋交会增长8%;与此同时,纺织制品等却出现明显的下滑,比去年下降了二成多。
本届广交会透露的另一个信息也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到会的国外采购商比以前有所减少。美国到会采购商为5852人,比去年春季广交会同期减少1399人。由此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很可能超过原先的估计。最新调查就显示,美国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只有64.5,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且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大幅下降。
总之,来自广交会的多种信息表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波,正通过海外采购商传递给“中国制造”;人民币升值的结果,更加重了出口企业的经营困难。这是目前很多中国外贸人的切身感受。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次贷危机无疑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从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来看,基本是以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为主,大都是美国的日用消费品,似乎对美国人的日常消费影响有限。但也要看到,次贷危机引发美联储多次降息,美元疲软态势加剧,持续贬值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另外,国内能源资源与运输价格上升、资金供应偏紧、劳动成本增加、出口政策调整的后续影响等因素,不利于出口继续高速增长,中国企业会因此降低出口竞争力,特别是低端电子制造、航运、家具、纺织行业等会受到较大打击。事实上,通过对近10年来美国经济增长同中国出口关系的观察发现,美国GDP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将下降6.2%。
某种意义而言,出口下降也许并不是件坏事。国际收支的失衡是中国经济近两年着力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国际收支的失衡又主要来源于外贸顺差过大,这是造成美欧等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
分析中国的出口结构会发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以及生物制品等有较大的增长,但如前述,支撑中国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玩具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产品一般位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含量小,产业附加值低,利润本来就很稀薄。
这样的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源的水平明显不利:一方面,它在使外国消费者享有中国物美价廉产品的同时,还使得一些国外政客以此为借口频频发动反倾销措施,给“中国制造”增加麻烦;另一方面,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所获得的低收入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宝贵的资源和环境却为此受到很大损害。因此,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缩减这些低端产品的出口,并通过它们减小贸易顺差,以缓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当然,考虑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下滑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而就业又是人们获取收入和社会保持稳定的主要途径;另外,出口增速的下降也会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要解决当前诸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要求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速。所以,对出口的下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以变应变。
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等的影响,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自主品牌、多元化国际市场及扩大内销等方式来克服困难。针对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可以采取欧元交易、短期报价等做法,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除了企业自身调整外,还需多方协力,特别是政府对出口行业平稳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善出口结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此外,稳定物价,完善收入分配,培育国内消费市场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