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他是市职业中专的教师,众人羡慕;
3年前,他是东北大学毕业的法学硕士,是穷窝儿里飞出的“金凤凰”;
可如今,他却成了一个贫困村的村支书,领着村民大张旗鼓地种红薯。
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省濮阳县。
不相信有这么傻的人
河南濮阳县这河寨村村头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四五十根水桶粗的水泥柱子上,悬挂着一排排篮球大小的红薯粉包。红薯粉在院子里晾晒,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红薯味儿。院子的外边,是大片大片的红薯地。
这里,就是法学硕士韩书杰实施红薯致富计划的根据地。
在濮阳县,这河寨村是远近有名的穷村、乱村。全村2500余人,3300多亩耕地。可偌大一个行政村,从1998年至2005年的8年间,竟然没有村党支部,没有村委会,也没有村民小组,派性矛盾难以调和,村务管理一盘散沙。政府收公粮得派专门人员和公安;部队到县里征兵,点名不要这和寨村的人。村民们靠天吃饭,温饱可以解决,但遇上孩子上学、婚丧嫁娶、家人生病,就不得不东挪西借。
6年前,就在韩书杰打好包裹,准备赴东北大学读研究生时,其母亲病情危急住进了濮阳市人民医院。淳朴善良的这河寨村村民没有袖手旁观,你5元、我10元地凑了2000多元,让韩书杰为其母亲看病。
“手捧着这一沓沓5元、10元的票子,我心里百感交集!他们太善良了!就是没人好好带领,才会这么穷!”韩书杰说,“所以我当时就暗暗发誓,学成归来后,一定要领着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2005年夏天,读完研究生的韩书杰毅然拒绝杭州、哈尔滨和郑州等多所大专院校的聘请,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这河寨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村里结束了多年没有村官的历史,他也成为村里历史上文凭最高的村支书。
当初,韩书杰考上硕士的消息是村里的大新闻,村民一传十、十传百,都为穷村里飞出“金凤凰”而高兴。后来,他回乡当“村官”更成了爆炸性新闻。一些邻村儿的农民不相信有这么“傻”的人,专门到这个村找他,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这个“傻人”到底长啥样。
对此,韩书杰说:“要说为名,村里有人和我别劲儿;要说为利,一个月150元工资够干啥?还是那句话,村民很善良,但是太穷了,作为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他们致富。”
穷村换新颜
刚上任那年夏天,韩书杰就碰到一件棘手的事儿:大雨下了一个多星期,村里1000多亩农田被淹,80%的房屋泡在水里。他组织村民日夜看守、排水,白天检查村里房屋是否安全,晚上就守在大堤上,饿了就啃馒头、喝凉水,终于挺过难关。
2005年秋,村里有两名村民外出务工遭遇车祸。韩书杰两个月内四下浙江宁波,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为伤者讨回8万元赔偿,为亡者家属讨回21万元赔偿。
接下来,韩书杰带领村民修路5公里,发动群众挖渠4000米,打深井4眼;改造电网,家家明亮,家家户户也都接上了有线电视……然而,每做一件事,他都遇到种种阻力和困难。
长期的宗派矛盾,使村里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多数服从少数。修路、修渠要占80%以上村民的地头,一家不同意,工程就没法启动。为此,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接有线电视架线时,不少人家房前屋后的树要砍掉,好多人不愿意,他就一晌一晌坐在村民家,苦口婆心地劝。
村里81岁的孤寡老人王秀云,住在破旧房子里。每逢下雨,韩书杰都要冒雨走很长一段泥泞路,把她背到村里的学校安排住下。后来老人病了,他又把自己每月的全部工资150元拿出来,雇人伺候老人8个月,直到老人去世。这件事,在村里被传为美谈。
在韩书杰接受记者采访的半个小时内,他就接了8个电话,打出去3个电话,忙的都是村里的事务。东家长西家短,大到薯业基地,小到家庭纠纷。村民都信任他,村里有个大小事情,都找他来管。
在他那间没有窗玻璃、只有一张旧课桌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幅他自己写的书法。字体柔中带刚,一如他的性格,温和而又执着。
“我喜欢书法。回村以前,我基本上每天都要练几笔。”韩书杰笑着说,“可现在,根本没有拿起笔练字的时间了。”
种红薯也能创大业
韩书杰说:“现在农村的问题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富裕问题。”上任后,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后,他就认为,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兴办企业,增加群众收入和集体收入。几经分析,他决定在村里发展附加值高的红薯种植和加工业。
2006年春,韩书杰转变土地的经营方式,采取租种群众耕地的形式,通过合法自愿的土地流转,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一切收入归集体。他以高出年平均亩产值300元的价格,租种了村民164亩土地,把配合河务局更新树木过程中获得的8万元收入作为启动资金,开始实施他的红薯致富计划。
为了找到最好的薯种,韩书杰背着行李北上南下,先后到河南省农科院红薯研究所、信阳、驻马店、商丘以及河北石家庄等地的20余家单位考察,最后选择引进15个优良红薯品种,开始了第一年的试种。当年,红薯亩产3500公斤,生产出的粉条供不应求,除收回所有投资、付清村民地租及民工工资外,为集体净赚30万元。
有了这次成功经历后,2007年,村里的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5亩。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由于资金不到位,设备短缺,以致一些红薯不能及时加工,或烂在地里,或被人偷走。结果,当年虽保住了成本,却没赚到钱。村民小张说:“那段时间,俺支书头发都愁白了!白天出去借钱,晚上住在地头看红薯,他总和我说‘真想抱着红薯睡’。”
然而,村民们却没有怨他。46岁的村民刘俊生说:“俺们知道他是真的为老百姓办事,想让全村人富起来,要不他干吗不把第一年挣的几十万元卷走啊?去年是资金不到位,不能怨他。俺们信他,没拿到钱也愿意跟着他,就当是收成不好。”
吃一堑长一智。今年,韩书杰总结经验,决定改变租种方式,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他鼓励有能力的村民从集体廉价承包土地,村里提供薯苗,收购红薯。他还教村民们在红薯地里套种绿豆、芝麻,秋后种植冬小麦。有过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村民觉得前景不错,临村的农民也都纷纷效仿。今年,仅该村村民租种的红薯面积就达到了5000多亩。
刘俊生和另外5位村民合作承包了近500亩土地种植红薯。他告诉记者:“支书承诺以两毛五分钱的保护价回收俺种的红薯,他通过红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来弥补低价租地和高价收购红薯的损失。有支书在,我们赔不了!”
现在,红薯还在育苗阶段,韩书杰就已经为收购红薯忙着跑资金,找销路了。“我要保证让村民拿到实实在在的利润!”他说。
“我们正在筹资兴建年产600吨的粉条厂、600吨的粉皮厂、出栏2000头的养猪场……我就不信,我们村的农民过不上勤劳致富的好日子?”站在薯业基地外的田埂上,经历过挫折的韩书杰对他的红薯致富计划依然充满信心。
本报郑州4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