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是拥有30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旗。近年来,这个旗坚持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综合利用绿色资源,建好“生态河套”。
守住绿色让百姓得实惠 杭锦后旗地处河套冲积平原,境内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谈起一些农业大县重走发达地区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杭锦后旗旗委书记杜存不无感慨:“我们就要克服"唯资源论",要树立广义的资源观和新的资源观。眼下,我们最为宝贵的资源,就是用黄河水灌溉的130万亩耕地。”
杜存告诉记者,就杭锦后旗而言,所谓工业化其实就是农业产业化,近两年引进了草原兴发、中粮屯河、浙江大好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成了自治区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蒙古河套食品工业园区,并形成了酒类酿造、保鲜乳品、肉类加工、番茄果蔬、籽类炒货、沙草枸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工程。
据介绍,这个旗为了“发展”,曾经引进过一些冶炼企业和一家造纸厂,企业每年上交可观的税收。但是,因企业污染严重,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关闭。去年,又有几家外地企业多次上门,想来此搞工业,因项目污染地下水,均被拒之门外。
“我们守住了河套的绿色资源,尽管财政增长不快,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杜存告诉记者,2007年杭锦后旗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694元,比2003年增长86.4%,居巴彦淖尔市第一,但财政增收幅度居全市最低。
污水处理工程在争议中开工 记者在杭锦后旗采访看到,政府所在地陕坝镇西北角的一家工地上人山人海。“那是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旗政府的同志告诉记者,当时,建不建这个污水处理厂争议很大,最后旗主要领导力排众议,决定通过企业化运作来建设。
据悉,当时有人认为,杭锦后旗是一个农业大县,污染并不大,但财政压力很大,迫切需要招进一些对财政增长立竿见影的企业;也有人建议,这么多年没建污水处理厂都撑过来了,也没见到影响发展,可以拖几年再上污水处理厂;还有的人认为,现在还没到非“治污”不可的地步,先把工业发展起来,再治污也不迟……
“政府决不能回避环保!”杜存对记者这样说,虽然农业污水不很严重,但杭锦后旗城市无污水处理系统,每年有近两万吨污水通过排水干渠排走。近年来,很多排水干渠淤积不畅,造成沿途地下水的线状污染。同时,土地有机污染严重,局部地区臭气冲天。
据介绍,这项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分为污水管网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前者设计规模为近期2万吨,远期5万吨,新建污水管道42公里;后者一期工程今年完成,规模2万立方米/日,二期工程2010年完成,规模5万立方米/日。
干法决定变化 两年前,有人这样劝杜存:你来这里当个书记不容易,种树图个啥,别再是“年年死种树,年年种死树”,劳民伤财,影响不好。然而,杜存却认定了:只要真正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什么事情都在于人干。干法决定变化。
接受采访时,杜存说,过去种不活树,主要是没有通盘地考虑好,没有把好质量关和管护关。而之后的造林成功,是因为严格把好了四道关:即严把造林整地关,严把苗木质量关,严把种植质量关,严把管理管护关。
据介绍,近3年来,杭锦后旗实施以建设“塞上园林”为目标的绿化工程,先后投入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绿化长度达353公里,造林1868万株,成活率达98%。绿化集镇8个,村屯绿化198个,森林覆盖率也由过去的15%上升至21%。
据悉,杭锦后旗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