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约有3.5亿吸烟者,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近100万。据推算,我国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更是高达5.4亿,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
一支烟可以在5分钟内让空气质量下降10倍
3支烟导致的污染浓度达到或超过火灾现场的烟雾情况
在密闭空间中,加大与吸烟者的距离并不能避免二手烟危害
“吸烟区”并不能消除二手烟产生的危害
吸烟危害吸烟者的健康,这已是常识,但很多人往往会忽略吸烟对环境和他人的伤害。
“吸烟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极度下降,一支烟可以在5分钟内让空气质量下降10倍,3支烟导致的污染浓度达到或超过火灾现场的烟雾情况,而加大与吸烟者的距离并不能避免二手烟的危害。”4月14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在京召开“控制吸烟危害立法研讨会暨推动"无烟奥运"环保行动新闻发布会”。与会人士表示,从一些国家控烟成功经验显示,立法是实现室内环境无烟化的关键措施。每年10万人死于二手烟
二手烟也称为环境烟草烟雾,既包括吸烟者吐出来的主流烟雾,也包括从纸烟、雪茄或烟斗中直接冒出来的侧流烟。人们对吸烟的危害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对于二手烟的危害却并不十分清楚。
去年,卫生部首次发布的《中国控制吸烟报告》称,目前我国约有3.5亿吸烟者,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近100万。据推算,我国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更是高达5.4亿,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
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吸烟行为监测研究的重要机构,12年来持续性地对北京市居民吸烟行为的调查,为北京的禁烟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日前,首都医科大学的科研团队,针对餐馆、办公室、酒吧的烟雾污染情况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室内环境的实验室研究。
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科研人员公布的测试结果表明,在一个密闭空间中,即使只有一位吸烟者仅吸一支烟,室内污染也大幅加重;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加大与吸烟者的距离并不能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不禁烟和部分禁烟的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中的烟草烟雾危害程度严重。二手烟比一手“更毒”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部长王宇明介绍,卷烟点燃时会产生极高温度(约900℃),这时产生的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包含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40多种物质具有致癌性。美国的研究也表明,二手烟雾中含有几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质,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氢氰酸等。二手烟雾已被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A类致癌物质。
王宇明说,二手烟雾包含很多能迅速刺激和伤害呼吸道内膜的化合物,即便是短暂接触,也会产生如下后果:导致健康人上呼吸道损伤,使哮喘患者发作更频繁,病情更严重;增加血液粘稠度,伤害血管内膜,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
有关被动吸烟与健康影响的研究报道,最早出现在1971年美国卫生总监报告中。之后,相继有几十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2006年美国卫生总监报告进一步指出:二手烟雾与吸烟者本人吸入的烟雾相比,很多致癌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更高;呼吸二手烟雾即使时间很短,也会马上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在家中或工作场合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发生心脏疾病的风险提高了25%~30%,发生肺部疾病的风险提高了20%~30%。“吸烟区”无助防危害
尽管近年来公众对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的知晓率由1996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35%,但仍存在许多错误认识,例如很多人错误地相信“只要使用通风设施,在室内吸烟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影响”。在这部分人看来,只要吸烟人数少,房间面积足够大,危害就可以减至最低、甚至没有。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表明,在通气条件极差的环境下,暴露在充满烟草烟雾的房间内仅一小时,被动吸烟者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从平均1.6%升至2.6%,大致相当于吸一支焦油含量中等的卷烟。
2007年发布的《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也称,一般的空气净化系统可以除去大的颗粒,但不能清除小颗粒或者二手烟雾中的各种气体。美国通风问题权威机构———美国采暖通风空调工程师学会———已经做出结论,不能依靠通风技术来控制接触二手烟雾的健康风险。
研究显示,将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分开、净化空气或装置通风设备等,都不能够消除二手烟雾对非吸烟者的危害。如果吸烟区设立在同一建筑物内,暖气、通风、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会把二手烟雾传送到整个建筑物中的每个角落。
研究表明,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实行完全禁烟政策是唯一能够保护公众免受二手烟危害的办法。立法是无烟化的关键
在我国,“以烟待客”、“以烟送礼”的社会风气盛行。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是我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被动吸烟者也碍于情面不会劝阻,这些都加大了禁烟工作难度。
目前,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已从公共交通工具、电影院、购物中心、银行、学校、医院等,逐步扩展到办公场所,进而扩展到大众餐饮娱乐场所。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越来越注重对不吸烟人群的尊重和保护。
据介绍,我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地方立法始于1993年。截至2006年10月底,全国各地先后有154个地区颁布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13年来,我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地方法规从无到有、从粗到细,对控制公共场所吸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以下不足: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控烟法规的仅占45.7%,一半以上还存在控烟法规的空白;禁止吸烟场所比较局限,办公室等工作场所均未列入禁止吸烟的范围;法规内容限定模糊,执法主体不明,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多是出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或细则中。
中国于2003年11月10日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于2006年1月9日起生效。《公约》第8条(防止接触烟草烟雾)中较具体地规定了缔约方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们接触烟草烟雾。
2004年,温家宝总理庄严承诺“将无烟奥运纳入绿色奥运”,中国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后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实现“无烟奥运”将为全球控烟运动做出表率。
今年5月1日起,新制定的《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的若干规定》将正式实施,这一规定首次将禁止吸烟的范围从一般公共场所扩大到包括工作场所在内的更为全面的范围,提出全面禁烟的要求,力求最大范围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随着北京新的禁烟规定的实施,无烟公共场所的理念在奥运会以后也将持续发展下去,并将进一步促进全国室内百分之百无烟环境的建设。”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李恒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