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竭泽而渔的滥采滥挖,其恶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不幸的是,等到恶果显现、相关部门下力气整治之时,往往已是“无力回天”。个别人从中发了财,而当地生态环境却要为此付出近乎灾难性的代价
温润内敛的和田玉,因其历史文化沉淀、不可再生的资源稀缺性以及独特的投资价值,十年间价格飞涨。
如今,一块和田玉几经倒手,可卖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在这样的利益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新疆玉龙喀什河道疯狂采玉———据4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最疯狂的时候,玉龙喀什河同时有两三千台挖掘机发出轰鸣。当和田美玉把很多人的口袋变得殷实的同时,玉龙喀什河却付出了极大代价:水土流失严重、两岸植被被破坏、安全度汛危险。
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前几年,挖发菜、挖虫草的大军一度蜂拥至宁夏、青海的一些地方,使当地植被的生长遭致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至今难以修复。还有,近年来以“大阿福”为代表的惠山泥人,成为江苏无锡文化的一张名片,随着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惠山泥土的采集越来越难,以致有专家担忧:这样下去,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山泥人恐怕会慢慢消失。
问题是,这种竭泽而渔的滥采滥挖,其恶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不幸的是,等到恶果显现、相关部门下力气整治之时,往往已是“无力回天”。个别人从中发了财,而当地生态环境却要为此付出近乎灾难性的代价。
类似的教训一次次上演,一次次的“学费”并没有让一些人清醒。
对资源的过度、无序开发,表面上看,是市场需求、商业炒作所致,而深究起来,相关职能部门脱不了干系。当各地都在为缺少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而发愁时,一个地方一旦发现某种可立即换来真金白银的资源,相关方面自然欣喜万分。其加速资源开发、振兴地方经济的用心,往往远大于着眼长远、保护子孙后代生态环境的用心。
比如,为了吸引外来投资,2004年始,和田先后召开了和田玉石旅游文化节、和田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大大提升了和田玉的名气。地方自然从中受益,当地GDP、财政收入均相应增长。但相关部门可能没有料到,“到玉龙喀什河里捞玉去”的一个邀请,对和田玉演变成今天的“疯狂石头”,起着多大的推动力。
事实上,目前在一些地方的滥采滥挖中,环境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其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有时,“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句话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尤其是环境一旦受到致命性打击,往往几十年都难以修复,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
在经济快速繁荣、政绩显著提升的同时,要相关决策者兼顾资源的保护、地方及百姓的长远利益,确实是一件说着容易做着难的事。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确实需要各方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核心的一点,地方经济需要发展,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绝子孙粮、断子孙路”。“如果不把和田玉当成一种产业有序地开发,到时候,让我们和田人引以为豪的玉龙喀什河就只剩下眼泪了”———但愿这句饱含酸楚的感叹,能让相关管理者悟出点什么,并让所有正在打资源牌的地方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