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身为读书人,处于做学问的象牙塔,如今的大学生们,是如何面对阅读的?他们在读些什么?在怎么读?
流行、时尚、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
20日上午,复旦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书报亭前,一名女生匆匆走来,“买一份《外滩画报》”。
《外滩画报》《上海一周》等,是上海不少高校学生公认的“时尚”刊物。书报亭老板对记者说,上述报刊每周能卖近50份,此外,《瑞丽》《昕薇》等女性杂志也长期旺销,男生则经常购买《体坛周报》等体育类刊物。
20日,记者在复旦大学周边4个书报亭调查,发现每天各进2份的几张上海大报,直到傍晚仍无一人问津。一名书报亭老板说,思想性较强的《读书》杂志,最多时一个月才卖掉4本,以后就不打算再进货了。
报刊如此,书籍又如何?
在位于复旦大学南区的学人书店,收银员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卖得较好的书大约有四类:一是实用书;二是考题等“应考宝典”;三是青年作家或网络作家的小说;四是有“噱头”的书。
一些高校附近书店的老板认为,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很少读经典名著和“大部头”的书籍,一些畅销书的趋势就是“快餐化”:书本越来越薄,插图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浓缩”,趣味越来越“戏说”;功利化越来越强,精神性越来越弱。
“浅阅读”出现的社会背景
在求学、研究的阶段,在适合细读、深思的高等学府,一些大学生为何更多地沉湎于轻松、娱乐、浅层次的读物?
记者采访发现,学子们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很多人认为,读“深”的读物乏味、吃力,读“浅”的轻松、有趣,还能作谈资。
二是在就业压力下,阅读的调剂、消遣功能被放大,“深阅读”显得过于沉重。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三年级女生小施说,大学四年,学业、实习一个都不能少,还要背单词备考GRE和托福,哪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翻翻画刊、看看“浅书”,不需要思考,可以走马观花、一目十行。
一些学生表示,目前流行“读图”“戏说”,甚至“快速、快感、快扔”的“15分钟主义”。
“没有阅读,没有思想,那么,大学和职业培训所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说。
如今,大学图书馆的“上座率”已远不如当年。复旦大学图书馆一名管理员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大学生是揣着英语书过来,俨然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教室”。
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浅阅读”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行说,“浅阅读”的人多起来,与大学精神的要义是背道而驰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
“俯而读,仰而思。”然而,读而不思或少思,正是“浅阅读”的通病。一些专家担心,长此以往,“快餐式”的阅读会使大学生的见解与思考力,像手中的读物一样走向轻浅。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认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呈现弱化的趋势,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最终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
专家指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趋势,应当引起高校、出版界、文化工作者的高度专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正。
(据新华社上海4月23日电/高路、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