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三联生活周刊 > 精彩报道

藏文化薪火之传:布达拉宫穿越千年的大修(图)

  

  扩建:白宫、红宫

  分裂时期、萨迦时期、帕竹时期,800多个春天和秋天在雪域高原悄悄地过去。

  直到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在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顾实)汗的支持下,战胜了斯巴汗,在拉萨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这一年他刚刚25岁。作为格鲁派教派(俗称黄教)的首领,阿旺·罗桑嘉措长期被当权的噶玛噶举派打压,在1630年的一次反黄教运动中,年幼的五世达赖不得不避祸山南。

  1641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商议,派人赴天山牧场密召信仰黄教的蒙古部落首领固始汗率兵进藏,推翻噶玛地方政权的统治。固始汗击败了噶玛噶举派的外援——游牧于青海的喀尔喀蒙古部落。蒙古部族的武力与格鲁派的信仰正式结盟。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五世达赖听从了经师林麦夏仲·贡觉群培的建议——在红山之上修建一座“宫殿”。这座宏伟的宫堡不仅可以让全藏的信徒前来朝拜,还可以与哲蚌寺、色拉寺连成一线,互为攻守。1645年藏历3月25日,五世达赖与蒙古酋长固始汗以及摄政王第司·索朗绕登会聚红山,决定在布达拉宫的遗址上重现辉煌。第二天,正式放线设计,全部工程由摄政王第司·索朗绕登负责。

  在《五世达赖喇嘛传》中详细描写了开工那天的奇异“瑞兆”:“在此前的日子里,狂风不时大作,从当天起,晴空碧霄,连一丝微风都不曾吹起,虹光四射,白云萦绕,美不胜收,贵贱人等都亲眼目睹花雨飘落,出现了奇异的瑞兆,……开始挖出的都是油质的土,后来出现的都是白土。”

  此次重建保留了松赞干布时期的法王洞与圣观音殿。1647年藏历7月,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第二年藏历4月,外围工程竣工。5月初,东大殿、大藏经殿、密乘乐园大殿的壁画开始绘制。此项工程是为今日布达拉宫白宫部分的雏形。

  在扩建布达拉宫的同时,五世达赖渴望得到中央政府支持。1643年,五世达赖就派人前往沈阳,朝见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给达赖、班禅和固始汗等都写了回信,并称赞达赖喇嘛“拯济众生”,“扶兴佛法”,还赠了厚礼。1644年顺治帝即位后,派人入藏邀请五世达赖进京。

  1652年五世达赖前往北京觐见顺治皇帝,接受中央的册封和金印。这年正月,五世达赖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率随行人众3000人,自西藏启程,前往内地。1653年1月15日(顺治九年腊月十六日),五世达赖到达北京。顺治帝以“田猎”为名,在南苑会见五世达赖时,赐坐、赐茶、赐宴,待以殊礼,当天由户部拨供养银9万两。1653年2月20日,五世达赖喇嘛离开北京时,顺治帝除赐贵重厚礼外,还命人在南苑德寿寺为达赖饯行。

  顺治皇帝敕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自此,“达赖喇嘛”的封号被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历世达赖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确定了清朝在西藏的主权关系。

  1653年五世达赖返回拉萨,白宫已经竣工。五世达赖便从哲蚌寺的噶丹颇章宫移居白宫顶上的西日光殿。自此以后300余年,布达拉宫成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

  在白宫兴建的同时,索朗绕登还在周围建立了四个城堡,即天王堡、凯旋堡、福足堡和地母堡。宫前山下筑方形城墙,城墙正南筑有南大门,东西两侧筑有两个门,东南、西南还设有角楼。

  重建初期的布达拉宫,在一个西方探险者的笔下被真实地绘制出来,让后世得以了解其形容。1661年4月,德国耶稣会教士约翰·克鲁伯与他的比利时伙伴阿尔伯特·德·奥维尔,拿着大清帝国的护照和测绘仪器从北京出发,第二年初,他们来到了拉萨。在红山下,克鲁伯画了一幅布达拉宫的素描,这几乎是目前唯一能够见到白宫重建完成而红宫尚未开工的布达拉宫外景图。着这幅素描中,布达拉宫的规模也只占据了红山的上层区域,远远小于今日体量。

  1682年,五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圆寂。摄政王第司·桑结嘉措暂不发丧,这个秘密保守了13年。1690年桑结嘉措主持了布达拉宫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扩建——兴建红宫,以安放五世达赖的灵塔。

  第司·桑结嘉措最初的设想极其宏大。他要以曼荼罗的方式修建这座宏伟的红宫。曼荼罗,即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共有四种,即所谓的“四曼为相”,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相当对称,有中心点。

  桑结嘉措希望把五世达赖的灵塔殿建成3层金顶,天窗上建筑幢形佛堂,释迦牟尼像居于中心,反映时轮法规的建筑群。但是这一构想遭到了上层僧侣们的反对。因为这必将拆掉松赞干布留下的法王洞和观音殿,并且占卜的结果也不利于桑结嘉措。如果桑结嘉措的计划得以实施,今天的布达拉宫将更像一座“佛”的宫殿,而且中心对称,3层高的金顶下严格按照曼荼罗“宇宙图”格局安插殿宇群。但是他的计划未能实施,在实际施工中,红山中北部原吐蕃时期的殿宇原封未动,东西庭院则大为扩建。布达拉宫开始接近今天所呈现的面貌,耀眼的红宫被置于白宫的西侧,用以容纳五世达赖的灵塔。白宫也被大规模地扩建和改建。红白二宫的外面,庭院、长廊和向山下延伸的巨大阶梯把四座孤立的城堡与主体建筑联系在一起。

  红宫的营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件盛事。

  当时西藏所有最杰出的匠人都参与其中。历史记载,这些民间工艺领袖包括石匠大头领门塔杰、木匠大头领奈萨瓦·江央旺布、木雕大头领白朗·贡布、铜匠大头领罗巴·莱甘巴、金匠大头领旺秋、金属雕花大头领欧珠、铸造大头领交热·顿珠、画匠大头领门汤画派的洛扎巴·丹珍诺布和钦仁画派的桑阿卡巴·曾培、泥塑大头领群培、铁匠大头领仓巴、缝纫大头领热孜夏·索南、缝纫大头领甲日赞丹以及江夹顿珠等。康熙皇帝特别派出了114名汉族能工巧匠,以及尼泊尔工匠191人。

  可以想象这个工程在当初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木料、巨石通过木轮马车浩浩荡荡蜂拥而来,遇拉萨河则以牛皮船渡过,大师级的匠人云集红山,每日有7000多匠人同时工作。

  1693年红宫落成,其中最为奢华的当属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塔身高12.6米,塔身用金皮包裹,塔面金皮耗费黄金11.9万余两,镶嵌金刚钻石、红绿宝石、翠玉、珍珠、玛瑙等奇珍异宝1.5万余颗。

  此后,格鲁派实力继续壮大,各地寺院规模扩大,僧人剧增。历代达赖喇嘛在红宫、白宫的基础上,陆续新建了少量建筑,除六世达赖外,每位达赖圆寂都在红宫内增添灵塔金顶。直至1933年十三世达赖圆寂,第二年其灵塔及灵塔殿完工。

  由是,布达拉宫结束了绵延1000多年的营建时代,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样子:代表地方政权的白宫与代表格鲁派教权的红宫比肩而立,堡垒、僧舍、营房、学校、印经厂、雪城环伺拱卫。

  在布达拉宫的建筑群中,达赖喇嘛的两组寝宫即东西日光殿傲然屹立在白宫之巅,宫内雕梁画栋、珠光宝气,终日阳光照耀,犹如天国之境;供奉历代喇嘛遗体的灵塔殿则后来居上,耸立其间。白宫和红宫是布达拉宫建筑群的灵魂,其他各类建筑如众星捧月,簇拥左右。

  1933年,英国殖民者使团来到拉萨,使团成员斯潘塞·查普曼被布达拉宫的威严所折服。他在后来的回忆录《圣城拉萨》中写道:“它(布达拉宫)具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尊严,这种尊严与其他周围粗犷朴实的大地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它还独有一种迟钝麻木、一种一成不变的特质——似乎在说‘我在这里已经有几百年了,我将永远待在这里’。布达拉宫给人这样的印象:它不是由人建造的,而是长在那里的,与周围的环境极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传统技艺的伏笔

  从松赞干布到五世达赖,接近千年的岁月并没有切断西藏建筑的传统。

  布达拉宫依旧首先是一座堡垒,除了四座防御用的碉楼,宫墙上还设有大量的通风口和枪炮眼。它的整体碉楼形式依旧在延续,它的每一座宫殿,都可以被看做一栋碉楼,它们有厚重的石墙围合而成方筒形状,然后簇拥在一起,内部空间狭窄逼仄,外部形象厚重高耸。

  即使完全不懂建筑的人,只需看一眼也能明了布达拉宫的与众不同。它在基岩上直接垒石砌墙,墙体敦厚,向内收分,自然稳重,把山体隐于建筑之内,使建筑与山体结合得浑然一体。山体扩大为建筑的基座,建筑好像长在山上,增加了它的雄伟气势和高耸入云的效果。

  布达拉宫继承了诸多藏式宗山建筑的传统手法形式。它的建筑基本是石、木、土混合结构。与内地传统汉式建筑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汉式建筑的承重方式为柱梁承重,所谓墙倒屋不塌,而藏式建筑多为“墙体承重”和“墙柱混合承重”。墙柱混合承重结构,是布达拉宫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因此,与汉族传统技艺相比,藏式营造更长于石与墙的技法。

  藏族木匠似乎对汉式木结构的核心精神——斗拱并不感兴趣,除了大梁外,藏族匠人也基本不用榫铆结构。斗拱是一种标准化的构建,仅由四种基本模块便可以拼出千变万化的复杂形式,用于柱子顶端支撑屋顶,起到了分散受力的作用,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而藏族匠人则转换了一种思维,由于藏式建筑并非梁柱承重,墙起了更重要的力学作用,他们把梁做成一道拱,类似拱桥一般,把负载分担在两侧的石墙上。

  在藏族木匠手中,斗拱更像舶来的彩色玩具,层层叠叠装饰在高级的灵塔殿和金顶上。最多的地方居然垒置了十三排。比如金顶斗拱结构采取象鼻三排、斗三排、象鼻五排、象鼻七排、猪鼻八排等,各尽其能事,具体数量与佛教的时轮法规吻合,复杂而华丽。

  基于墙柱承重的结构,“楼脚屋”在布达拉宫被普遍使用。整个布达拉宫就是建立在层层叠叠、数量莫测的地垄墙上的。

  由于其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为使房屋基础坚固,同时增加建筑底层面积,先在山坡地基上纵横起墙,上架梁木构成小房,俗称“地垄”。不但宫殿、经堂、学校和僧舍等建筑设有地垄,前后坡的登山道和东西庭院也建有地垄。换句话说,地垄就是布达拉宫的地基,将其大部分建筑架在了一个宽阔的平面上。

  地垄层数随基础坡度而定。建造地垄的材料也是石、土、木。白宫北侧上层地垄为夯土墙,其余皆为石墙。墙上分层铺设不甚规整的杨木椽子,椽子上铺盖参差不齐的木棍或批开的树枝,其上再铺卵石和泥土。尽管布达拉宫嵯峨威仪,窗户层层叠叠,但实际使用面积并不多,大部分为基础地垄层。红宫总共13层,地面上只有5层,而地下(包括前面的西庭院)却有8层。

  平顶、高层、厚墙是布达拉宫结构的另一种特征。布达拉宫几乎所有建筑的外墙都是厚重的石墙。石墙用石块、片石、碎石和湿土垒砌。我国西南地区的藏族、羌族自古“依山居业,垒石为室”,许多匠人练就了一身高超的砌石技术。他们在施工时,不吊线,也不用立架支撑,而只是凭眼力和想象力,信手拈来,就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墙体的收分,造出平整光洁的宏伟建筑。

  据传,东半部的宫墙是由拉萨一带的前藏工匠砌筑,西半部的宫墙则由日喀则一带的后藏匠人修成。工匠们各自发挥所长,使得东部的墙体笔直尖峭,从上部滑下一只整羊到下面就会被划成两半;而西部的墙体则浑圆厚实,讲求流线造型,就是从上面滚下一只鸡蛋,到下面也不会打破。

  除了石墙,布达拉宫的屋檐和墙檐下大量使用了白玛草墙,形成绒毛一般的效果。白玛草是一种柽柳枝,秋天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在檐下,就像在墙外又砌了一堵墙。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颜色。白玛草不仅有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由于白玛草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减轻墙体的分量,这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至关重要。白玛草墙的制造工序复杂,利用率又低,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藏式建筑中另一种传统技艺是“打阿嘎”。阿嘎土是一种黏性强而色泽优美的风化石,使用前一砸便碎。施工时以卵石及夯实的土层等为底层,上铺10厘米厚的粗阿嘎,淋水软化踩实捣固后再醮水夯打,边拍击边铺撒一层比一层碎细的阿嘎,同时不断淋水,夯打至起浆使地平成形。夯打时间越长,夯打越密实,地面的防水性能就越好。继而用榆树皮等熬制的桨汁涂抹,并用光滑的卵石磨光找平,然后再用清油涂刷,尽可能渗入阿嘎深层。

  打阿嘎时,人们站成几队,各拿一柄底端带一小圆木板、高低与人相当的木杆,唱着曲调悠扬动听的劳动号子,动作优美而整齐地上下夯打,载歌载舞,感觉就像节日里的集体歌舞表演一样,根本不像在进行建筑施工。如果需要修整的地表面积够大,载歌载舞的施工者可多达数百人,场面非常壮观。布达拉宫因其至尊的地位,里面几乎全是阿嘎地面,需要常年保持整修。所以,在布达拉宫附近,人们总能听到施工者打阿嘎的歌声。

  这些传统技艺成就了辉煌的布达拉宫,同时也为几百年内的大修小补埋下了种种伏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