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这是现代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生前的座右铭。1915年,20岁的徐悲鸿离开家乡江苏宜兴到上海谋生,临行时,宜兴初级女子师范的国文教师张祖芬老先生送他这两句临别赠言。从此,他终身铭记着这两句话,并将它作为座右铭。
我初次读《徐悲鸿一生》这本书,是在1983年夏天。那年,14岁的我刚刚上完初中二年级,暑假到信阳看望姐姐。在信阳县柳林镇,百无聊赖的我逛进一家新华书店,看到这本《徐悲鸿一生》,随手拿过来翻阅起来。朴素真诚的叙述,感人至深的经历,精美绝伦的插图,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立刻掏钱买了一本,如获至宝地带回住处,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徐悲鸿少年时代的苦难经历、青年时期的艰难拼搏,一生对绘画艺术的忘我追求,简朴的生活习惯,对权贵小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对广大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情怀,一一展现在我眼前。不知不觉,我的眼泪掉了下来。透过泪眼,我仿佛看到了站在黄浦江边,那个濒于绝望的贫苦青年,20岁的徐悲鸿低声而坚定地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啊!”仿佛看到了在柏林动物园,26岁的徐悲鸿忍着饥饿,就像在法国马场画马一样,一丝不苟地画狮子的速写,一画就是一天。仿佛看到了多年来徐悲鸿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大型国画《愚公移山》、《九方皋》、《巴人汲水》和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的情景。仿佛看到了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在中南海会场,53岁的徐悲鸿先生以过人的胆识,第一个站起来力劝傅作义将军同意和平解放北平的情景……我一口气读完这本厚厚的传记作品。
1987年,我结识了一位爱好美术的朋友,将珍藏的《徐悲鸿一生》送给了这位朋友。赠书不久,我开始后悔———我怎么把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送人了呢?!再买一本吧!我开始到书店寻觅,但找遍了许多书店,也没能找到《徐悲鸿一生》。从此,再买一本《徐悲鸿一生》成了我的心病。
2007年,我到北京出差,抽出时间直奔仰慕已久的徐悲鸿纪念馆。在这里,我看到了徐悲鸿先生的代表作真迹,看到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代表当今亚洲人绘画最高水平的国宝级的绘画精品。看到了徐悲鸿先生的遗物展和生平图片展。我在得到最高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上再次受到了一次洗礼。
在徐悲鸿纪念馆销售部,我一眼就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徐悲鸿一生》这本书。这是1999年的版本,全书25.8万字422页,书里夹印有45幅徐先生的绘画代表作和19幅相关照片。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此书。本想请《徐悲鸿一生》一书的作者、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签名留念,不料廖女士当天没有来纪念馆。于是,我请销售部工作人员为我印了一方廖静文女士的签名章,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徐悲鸿纪念馆。
我再次仔细阅读了《徐悲鸿一生》,那种多年的亲切如昨!
徐悲鸿先生的傲骨让我知道应该如何做人!
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 李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