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伊朗人过“阿舒拉节”时的游行队伍。 |
伊朗人宁可少赚钱也要过假日
节日过多带来弊端,官方认为有必要削减并作合理调整
本报驻德黑兰记者 张晓春
在伊朗工作多年,本报记者 张晓春感触颇深的一点是,伊朗人常过节,且过得蛮有特色。伊朗节日很多,每年国家法定节日多达26天,伊朗人有近1个月的时光在节日中度过,平均每两周过1个节日。但伊朗官方愈来愈意识到节日过多带来的弊端,认为有必要减少法定节日,并合理调整其分布。
“新日节”假期达半个月
伊朗“新日节”假期时间最长。
伊朗人过“新日节”与中国人过春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回家过年、亲人团聚的习俗,相反纷纷离家,在外旅游。据伊朗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新日节”假期,全国有7100万人次出门旅游,相当于伊朗目前人口总和,去年这个数字为5500万。国内现有旅店根本容纳不下如此庞大的旅游大军,政府要求内部宾馆一律对外开放。大多数外出旅游的人们,有不少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自带帐篷,露宿郊外或其他公共绿地,自家车也不失为理想的临时帐篷。伊朗是石油生产大国,汽油比矿泉水便宜,所以伊朗家用轿车普及率较高,伊朗人节假日旅游多驾自家车出行。从去年开始,政府实施汽油配给,私人轿车平均每月配给100升汽油。为“新日节”长假人们能够驾车外出旅游,政府特增加汽油配给120升,并首次提供议价汽油。
新年长假去中国旅游
经济条件限制,利用节日长假出国观光的伊朗人毕竟是少数。但近年来,伊朗兴起了中国旅游热,去年前往中国的伊朗游客达63000人次,人数每年呈大幅上升趋势,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签证处前常常门庭若市,中国已成为伊朗人“新日节”长假出国旅游首选地之一。去中国旅游的伊朗人免不了捎带购物,如果能买到适销价廉物美的商品,倒手能挣够往返机票的开销。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一些伊朗人多次去中国观光。组团赴中国旅游的伊朗人多选择“北京—苏州—杭州—上海”观光线路,他们在北京可参观中国名胜古迹,在苏杭可饱览江南秀丽风光,在上海可领略现代大都市的风采。用他们的话讲,置身上海仿佛来到纽约。
宗教节日过得“悲情”
伊朗节日另一个特点为宗教节日颇多,约占到国家所有法定节日的一半。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宗教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伊朗人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什叶派穆斯林尊奉什叶派12伊玛姆,伊朗宗教节日多为什叶派伊玛姆的诞辰或逝世周年纪念日。
人们常用“欢度”一词形容过节的喜庆气氛,然而伊朗的宗教节日大多不然,用“悲情”表述或许更恰如其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阿舒拉节”。什叶派第三位伊玛姆侯赛因为捍卫伊斯兰教什叶派被砍去头颅,什叶派穆斯林将侯赛因殉教的这一天定为“阿舒拉节”。“阿舒拉节”期间,伊朗城乡街道出现黑色帐篷、黑色条幅,身穿黑色服装的什叶派穆斯林怀着悲痛心情,在帐篷内聆听什叶派教士宣讲侯赛因事迹,不时拍胸落泪。游行队伍同样人人一身黑装,队伍最前面,一个壮汉肩膀扛三四米长的铁架子,上面焊有用铁板制作的头上插着羽毛的鸟兽,旁边有几个壮汉护驾、轮换。男士们在后面排成两排,一手握着象征铁链的器物,有节奏地拍击自己的双背,走在队伍最后面的妇女表情悲痛,有的甚至哭泣不止。游行队伍行进在街道上,来往车辆也得礼让三分。
都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阿舒拉节”伊朗确有免费盒饭供人享用。虔诚的什叶派穆斯林自愿捐钱,行此善举。但是领受者似乎并不将之视为施舍,富人也毫无羞涩前去排队领取。本报记者曾多次探访“阿舒拉节”宗教活动,活动主持者主动真诚送免费盒饭。这类盒饭用大米做成,上面大多浇有烧得较稠的牛肉杂豆汤。
节日家庭聚会很开放
伊朗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在公共场合男女有别,歌舞厅绝迹,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少得可怜,且单调、枯燥、乏味。节假日伊朗人除了爬山、郊游、逛公园等活动外,便是举办家庭聚会。顾名思义,家庭聚会在私人家里举行,风化警察一般不便强行进入,干预阻止。生性外向、奔放的伊朗人在家庭聚会中得到释放。
伊朗妇女外出,受制于宗教的清规戒律,不得不将自己严严实实装扮起来。然而服装店橱窗内不乏时髦的晚礼服,在家庭聚会上,这些时装得到充分展示。本报记者曾应邀参加过这样的家庭聚会,女宾穿戴之裸露不亚于在西方国家类似的场合。
家庭聚会的气氛可用温馨、愉快、热烈加以描述。大家伴着音乐谈天说地,唱歌跳舞,欢乐之极,巨大的声响甚至会影响上下隔壁邻居。伊朗人不大习惯跳交际舞,其民族舞蹈为两人拉开1米左右的距离对着跳,最好是一男一女,手脚、肩膀、颈部随着音乐的节拍摆动,姿态优美,极富感染力。参加这样家庭聚会给人带来开心,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过节报纸都停刊
对伊朗节日过多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驻伊朗的外国记者。除新闻采访活动外,驻伊朗外国记者每天都离不开上网、浏览当地报纸,获取新闻素材。然而,逢节假日伊朗报纸也跟着放假。伊朗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周四、周五休息。每周五伊朗所有的报纸停刊,逢全国性节日,伊朗报纸更是照休不误。除周五外,本报记者只要听不到送报人按门铃,当天伊朗人准是又过节了。
算下来,每年伊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天数无当日报纸可看。主管国家新闻出版事务的伊斯兰文化指导部、也就是驻伊朗外国记者的管理部门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报纸作为不可替代的信息载体,应不间断地向读者提供各方面的消息,节假日老百姓休息,报纸不应跟着休息。为此,指导部采取了一些激励举措,促使报纸节假日出版。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最终半途而废。今年伊朗新年前夕,隶属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的《伊朗日报》宣布,今年新年期间,该报将发挥表率作用,每日出版发行,然而最终还是未见落实。
关于节假日伊朗报纸为何也跟着休息,伊朗同行自有一套说法:节假日伊朗人尽情享受假期,未养成读报习惯;再说,各部门都休息,送报卖报人也要放假,报纸发行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逢节假日,伊朗报纸不与读者见面,伊朗各家新闻网站也处于半休假状态,伊朗国家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较平日大为缩水。尤其是逢伊朗“新日节”长假,这一状况将持续时间长达半月。在此期间,驻伊朗外国记者基本上无所事事,跟着伊朗人一起度过漫长的“新日节”假期。
减少节日难获认可
伊朗官方及有关专家也意识到节日过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有议员称,每放一天假,伊朗要减少数亿美元产值。假期过多民众自然高兴,但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无益,因此有必要削减假期。内政部长认为,伊朗节日过多带来不少弊端,特别是伊朗元月前半月节日过于集中,给社会和经济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伊朗国家法定节日应有待适当减少,合理调整。
节日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全民的福利,但加福利容易,砍福利难。伊朗人极其看重休闲在人生中的价值,不少伊朗人认为,宁可少赚钱,也要享受节假日。一个在肉店打工的小伙子对本报记者诉苦称,“伊朗虽有劳工法,但老板并不认真执行,法定假日周五肉店照常营业,我们往往得不到休息,而国家法定节日老板一定给我们放假,我们就指望节日得到休息,因此节日对我们来说不是过多,而是不够。”
另外,宗教节日也动不得。鉴于伊朗国家政治制度的政教合一性质,宗教节日难以减少。一个对宗教虔诚的伊朗人对本报记者称,与12伊玛姆诞辰与逝世有关的节日无论如何不能取消,因为对什叶派教义的虔诚就体现于此。
有专家称,伊朗国家法定节日确有必要减少和调整,但是我们不应忽略另一更重要的问题:在正常的工作日里,相当多的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效率极低,每日有效工作时间仅为2个小时。故当务之急或许不是讨论减少节日,而是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日内提高效率。
就目前情况而言,减少节日难以得到伊朗民众的普遍认可。议会和政府均不愿在此敏感问题上得罪选民,对此只是发表议论而已,无意动真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