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EV71事件之鉴
阜阳,一座位于安徽北部,毗邻河南、山东两省的地级城市,曾经因为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而深陷舆论旋涡之中。这一次,又因为一起公共卫生事件,再次被推到了舆论追问的前台。
新华社近日的报道称,阜阳市3月份以来已有789名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死亡19人。所有患者均为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数居住在农村。目前,医学界对于肠道病毒EV71有着清楚的解释——这是一种人肠道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者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甚至导致死亡。
理论上,该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儿童,多数病例病症较轻。但此次阜阳较为集中地出现该病病例,其严重程度很意外地被当地卫生部门误判,患者死亡比例又如此之高,的确让人讶异。在令人惊讶的现象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原因或逻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结论。
本报记者已经抵达新闻的现场,试图通过努力,还原这起公共卫生事件最接近真相的始末。当然,这些事后的工作,对于那些感染病毒,甚至不幸离去的患者及其家人而言,意义已经相对不甚重要。19个含苞待放的生命,在这样一个绚烂的春天突然地逝去,无法不令人感到痛惜。
人类与各种病毒的战争,与人类自身悠长的历史同样古老。各种病毒不断地进化与变异的过程,也正是人类医学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总有一些生命过早地被病毒吞噬。这是人类的无奈,也是必须承受的现实。当然,面对着各种病毒向人类的袭击,我们可以更多地干预和作为,借助现代医学与政府管理的力量,将损失尽可能减到最小。
我们深切地感到,每一起公共卫生事件的背后,都不仅仅是病毒的力量在起作用。就以阜阳此次事件而言,可检讨之处显而易见。如政府信息告知的迟滞及告知内容的不完善,这样一个老问题依旧在此次事件中重复;面对非正常死亡儿童人数的迅速增加,该地相关部门的应急措施并不完善。
阜阳此次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事件,首个病例见于3月上旬,至3月下旬出现数名儿童集中死亡情况。尽管卫生界已经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对不明疾病恐慌的情绪,已经在民间蔓延,但相关部门迟至4月中旬,才向社会公布信息,且此时对于病情还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当然,不论怎样,公布的信息排除了重大传染疾病的可能,稳定了社会情绪。而到了4月25日,当地媒体才公布了官方确诊后的权威信息,但距离发病初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之时,政府将掌握的相关信息及时、权威地发布,其好处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已有最生动的注解。在那场深深触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对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意义,有了崭新的理解与认识。遗憾的是,此后发生的不少公共事件当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依旧习惯于“捂”住信息,或者按照政府部门的理解与需要去公布信息,这往往使得事情变得被动。而社会因为不了解真实的信息,也导致民众必要的防御和自我保护行为缺席。
在一定程度上,相关信息管道的不畅,伴随着的正是应急措施的不到位。阜阳此次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事件,最终惊动了安徽省政府,惊动了卫生部。卫生部长陈竺4月26日亲赴阜阳,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但相关应急举措已经滞后,有媒体称,病情暴发近一个月后,阜阳全市才进行大消毒,便是例证。而为遏制病毒传播的工作,更显得有些不力。
还应看到,此次事件中的患者,多数居住在农村。这一事实,也再次说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与个人卫生意识淡然,农村卫生、防疫事业的薄弱,直指当前卫生事业发展最深刻的软肋。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仍在商议之中。正如很多有识之士一再尖锐指出的,中国的医改事业为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所牵制,而迟迟难以最后定案。包括阜阳此次事件在内的沉痛教训也提醒决策者,医改的进程还应加速,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还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