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人都需要别人温暖的爱和无私的帮助。在每次看到鲜红的血液从体内奔涌而出的那一刻,我都会因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欣慰。”烟台市福山区政协委员、已无偿献血30000多毫升的于军,感动了福山,感动了烟台,感动着了解、熟悉她的每一个人。
于军是烟台市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蒲湾居委会人,在居民区开了一家“美君”理发店。从小时起,于军的父母就言传身教,教育她要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人。在浓爱、奉献氛围中,于军一天天长大。2003年,于军当选为福山区政协委员,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提及第一次无偿献血,于军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96年9月6日,“美君”理发店一上午也没有一个顾客。闲暇无事的于军在翻看《青年时代》杂志时,被宁波市无偿献血“女状元”的感人事迹所打动。“如果自己也能像这位"女状元"一样,用血液挽救别人的生命,是件多么有意义、值得骄傲的事啊!”这个从小富有爱心的姑娘,萌生了献血的念头。她找来一本电话号码薄,查到了烟台市中心血站的电话和地址。当天下午,她就坐车来到了芝罘区,一路打听找到了烟台市中心血站。看着自己的200毫升血液汩汩地从针管流进采血袋,于军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与自豪。
3个月后的12月6日,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于军第二次来到了烟台市中心血站。血站工作人员一眼就认出了她:“怎么,又是你?”“我来城里办事,顺路就拐到了这里。”这一理由,让工作人员感到有些意外。这次,于军无偿献血400毫升。这是规定个人所能献的最高的献血量。“如果允许献得再多一些,我会献得更多!”于军对血站工作人员说。
从此,于军一年两次或三次无偿献血,风雨不误。每次献血,她总是挑雨雪天。因为雨雪天,去血站献血的人不多。“献血的人很多,但像于军那样始终如一坚持下来的却不多,她的献血行为可称得上是"轰轰烈烈"。”血站工作人员如是说。可于军却不这样认为:“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雨雪天,于军不误献血。每当血站用血告急时,于军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1999年12月17日,烟台毓璜顶医院一位血液病患者病情恶化,急需输注血小板。恰恰这个时候,医院及烟台市中心血站储备的血小板全部用完。患者的家人急得不知所措,医生也焦急万分。如果不及时补充血小板,患者的生命可能在几小时内随时结束。情急之下,告急电话打到了“美君”理发店。“等着我,我马上到。”扣上电话,于军匆匆跑出理发店,打上一辆出租车直奔烟台市中心血站,通过血细胞分离机献出了一袋血小板。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病人家属悬着的心也放下了。2003年6月份,北京医疗用血告急。从报纸上得知此事的于军坐不住了,毅然延迟了怀孕日期。6月28日,于军来到烟台三站市场附近,一次无偿献血400毫升。
当初,由于社会上对无偿献血缺乏正确的了解,于军每次献血都瞒着家人和街坊邻居。纸终究包不住火。1998年,人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于军献血的报道。于是,各种风言风语传到了于军父母耳中:“于军穷怕了,靠卖血挣钱”、“于军靠卖血发了大财”……父母听后大发雷霆,坚决不允许于军再去献血。但于军死活不妥协,她说她献血的目的很单纯,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鲜血让即将枯萎的生命得以灿烂,让那些饱受病患之苦的人能无忧无虑地享受生命的快乐。于军,依然风雨无阻地走在无偿献血的路上。
于是,父母把于军在天津的二姨、牡丹江的大舅召集到福山,以家庭会议的方式做其思想工作。于军的二姨是位医生,了解献血,反倒给于军的妈妈上了一堂课。从此,母亲不再反对女儿献血。渐渐地,人们慢慢理解了于军的行为。更让她高兴的是,在她的带动下,蒲湾居委会无偿献血的居民越来越多。于军把这看作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最大认可,献血更积极了。
感动烟台人的无偿献血行为,为于军带来了幸福的婚姻。在1999年5月烟台市中心血站举办的无偿献血“大户”座谈会上,于军认识了烟台市另一个无偿献血“状元”李孔吾。从此,两人相知相爱,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2004年5月,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从当初献血时人们的冷嘲热讽中,从每一次雨雪天的献血中,于军唱着“爱的奉献”之歌,一路走来,得到了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目前,于军已无偿献血30000多毫升。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烟台市十佳文明市民”、“感动中国之感动烟台”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爱在烟台,爱在今天,爱在明天。“等女儿长大了,我要和丈夫领着她一起去献血”。于军抚摸着女儿的秀发,温柔、深情地说。(焦光绪)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