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区居民邱海琴
2007年,我退休了,徜徉在我家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心里涌出一股对儿子的谢意。五年前,正是凭着儿子的眼光,才使我作出了一生中最大胆的决定,在没有积蓄只靠一所老房子垫底的情况下,贷款买下了这套面积176平方米的房子。
2003年夏季,儿子大学本科毕业,被破格保送到清华大学,成为一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博士研究生。当年“十一”,他放假回家对我说:“妈妈,咱家买房子吧。根据我的观察,伴随我国GDP的快速增长,房价也会同步攀升的,现在买正是时候。”
漂亮的房子,一直是我所期待的。刚成家时,单位分给我一间筒子式的小平房,儿子就出生在这里,暖气三天两头漏水,屋子很冷,儿子出生52天就冻感冒住进医院。儿子读初中一年级时,我分到60多平方米二居室的楼房。1996年,房屋所有权卖给个人,当年刚好儿子升高中,我们拿出一万多元交房改费都感觉很吃力。
儿子说得真准。随着住房政策的改革、工资多次上调,还有儿子辛勤耕耘与创收,我们家的大房子梦想,终于在我知天命之年成真了。在入住新楼房后4年多的时间里,儿子用他做助教、助研、讲课、做课题的奖金和书稿费,还有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奖学金、特别贡献奖,陆续为家里添置了大屏幕电脑和液晶电视,还有电冰柜。每年“十一”回家,他都带给我五千元钱交物业费和采暖费。
我感谢儿子,但我更感谢这个培养他并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的时代。
(本报记者吕良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