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这是一场用忠诚托起的生命接力,这是一支在任何时候都值得信赖的文明之师。在4月28日那个令人心悸的黎明,2000余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迅雷出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
从抢救伤员到安抚旅客,从清理现场到恢复铁路运行,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向人们证明:“危难中,子弟兵与你同在”。险情吹响冲锋号角
4月28日凌晨4时48分,已有百年历史的胶济铁路被一声巨响所震惊,北京至青岛的T195次客车下行到胶济线周村至王村区间时,尾部第9节至第17节车厢脱轨,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两车15节车厢翻滚着脱离路基,车上两千多名乘客生死未卜。
在第一时间,济南军区作战值班室内骤然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几乎同时,武警山东总队也接到了地方发来的求援信息。
十万火急,险情就是冲锋号。济南军区主要首长果断决策,要求事发地附近部队、医院和军分区、人武部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全力以赴支援地方救援行动。
最早接到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呼救信息的是济南军区第148医院的值班医生路志新,此时,距火车相撞事故发生仅3分钟。
17分钟后,路志新和其余11名医护人员带着两辆救护车赶到事发现场,成为第一支到达现场的救援力量。5时20分,首批11名重伤旅客已经开始行进在通往医院急诊的途中。
5时40分,武警山东总队淄博支队200名官兵集结到位,总队直属支队300人正在摩托化高速开进。
12分钟,某摩步旅工防营7种类型、24部大型车辆机械和260名官兵齐刷刷整装待发。
25分钟,从接到命令到开进现场,某电子对抗团第一批70名官兵一面抢救伤员,一面迅速为前指架设通信线路,将现场景象实时传输到济南军区和总参作战部,为快速决策赢得了宝贵时间……
两个小时内,济南军区近700名官兵和武警山东总队500多名官兵聚集到同一个圆心。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部分车厢滑下五六米高的路基侧翻在地,几乎被拧成麻花的车体、被甩出车厢的尸体、挣扎呼救的受伤乘客、浸染鲜血的衣被……
战斗一打响,就是紧要关头的决战。每一秒钟都可能与一条生命的存亡息息相关。
59岁的乘客王建国右腿被严重变形的卧铺死死卡住,动弹不得,鲜血直流。“我当时已经被困近半个小时,在意识模糊、感到绝望的时候,透过车窗,我看到几名战士打碎玻璃向我跑来,我知道自己可以活下来了。”事后,他流着泪说。
子弟兵就是生的希望,王建国心里的想法和其他旅客一般无二。
危难之际,最快挺身而出的,还是那些最熟悉不过的绿色身影。
有些自己钻出火车的受伤旅客一见子弟兵赶到,一下涌上来,场面有些混乱。“我们是解放军,大家不要惊慌,后面的救护车马上赶来,让重伤员先上。”部队官兵和医护人员一边安慰受惊的旅客,一边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现场附近路段空地停满数百辆各类车辆,救援指挥中心和救护中心的帐篷快速搭建了起来。迎接他们的,是一场持续28个小时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三线作战齐头并进
时间就是生命。子弟兵们刚一赶到就开始救助转移受伤群众、整理散落行李、清理现场和展开消毒工作。
在将近30度的路基斜坡上,广大官兵全然不顾由于侧翻车体部件松动带来的隐患和心理上的恐惧,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与死神赛跑,救活每一个可能生存的旅客。
在前指指挥下,他们6人一组搭成人梯,攀上2米多高的车厢,打碎玻璃把旅客一一救出。为了确保生命垂危的旅客在转移过程中不加重伤情,所有进到车体内的官兵都是保持半跪姿势,手举、头顶、肩扛……不断有受伤乘客被官兵们救出车厢。起初,车厢内的乘客情绪很不稳定,官兵们以温暖的语言来缓和他们的情绪,等到缓过神来,不少乘客如孩子般抱住战士失声痛哭。
T195次列车10号车厢是扭曲变形最严重的一节车厢,也是伤亡最重的。大部分旅客生命垂危,一些旅客身体被严重挤压变形完全失去了生命迹象。武警山东总队医院特勤支队的新战士刘明军在车厢内搜救时,后脑被一截断裂的行李架钢筋戳破,鲜血顿时从头部一直流到后背,混合着受伤和遇难旅客的鲜血,顿时成了一个“血人”。小刘全然不顾,直到半个多小时后整节车厢救援完毕,他才让卫生员处理了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
4月28日早7时15分,在第二战场的148医院史无前例地同时展开9台手术,50多名医护人员同时穿梭工作。
“凌主任,您已经接连完成了2台手术,该歇歇了。”中午2点,助手王乃金已经是第三次提醒56岁的普外科主任凌宝存了。凌宝存仰起头来,示意帮他擦一下满脸的虚汗,又招手催促把下一个病号推进手术室……
一直到晚上9点,他接连完成4台大型手术。其中一台是为68岁的患者切除脾脏,修补肝脏,另一台是为一名69岁的患者做胰管破裂修补术。身材羸弱的凌宝存经手的全是高龄危重病人,支持他这一天体力的,只有3盒牛奶。
截至21时30分,148医院已经接诊86人,住院75人,这在医院历史上还是首次。多耽搁一秒钟,就意味着伤员多一分危险。
没有动员令,救护车的警报声就是号令。正在晨练的退休老干部郭德玉顾不上回家洗把脸,穿上白大褂就赶来了,看看各科室,已经有30多个老专家老医生主动回到原工作岗位上去。
“我们一直保持有70人的应急医疗分队,制定和完善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28日当天,我们就完成了15台手术。”院长刘长伟在如此艰巨的任务下依然指挥若定。
中午11时30分,已经有66具遇难者遗体和416名受伤旅客得到了妥善处理和安置。清理事故现场,继续搜寻遇难旅客,等待官兵的,是又一块“硬骨头”。
抢救现场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济南军区司令员范长龙、政委刘冬冬和山东省领导陪同下,来到了救援现场。他们的到来,激发了全体官兵的斗志。
120台(部)各型车辆机械加足马力,咆哮着冲往一线,全力以赴支援救援。入夜,陡坡、大风、扬沙、黑暗,施工难度显著增大。开着挖掘机和装载机的官兵拿出看家本领,精确快速地操作机器。某工防营四级士官赵成华是个装载机手,28日晚9时,他用胶条把门窗全部封闭,冒着能见度不超过5米的漫天风沙,在座舱温度接近50摄氏度的环境下一干就是13个钟头。
已经在现场连续指挥了26小时、一宿没有合眼的济南军区参谋长赵宗岐也心疼了,装载机加油期间,将军亲自拿着鸡蛋、牛奶走上前来,“命令”赵成华给自己也加加“油”。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29日2时16分,胶济铁路恢复通车,部队官兵依然干劲不减。此时,他们已先后平整场地6500多平方米,完成土方石2000多立方米。某摩步旅战士刘文瑞,为了寻找一个甩落的邮包,放下铁锹用手拨开石子和沙土,等找到这最后的第614个邮包时,他的指尖已经满是鲜血。
29日上午9时30分,连续奋战了28个小时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开始分批撤离。救治伤员一丝不苟
4月30日11时,148医院急诊室,骨科主任曹家树带领科里的业务骨干,正与解放军总医院的骨科专家刘郑生一起,借助可视化远程会诊系统观看一名受伤旅客的病历与片子,讨论交流治疗方案。
27岁的受伤旅客叫李婕文,骨盆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被抢送到148医院后,医院马上组织专家会诊,制定了3套治疗方案。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医院迅速为“4·28”受伤旅客启用了可视化远程会诊系统,与济南、北京、上海的专家建立了随时会诊的“绿色通道”。
“没想到在这里能享受到全军医院专家的会诊服务,这会让我很快好起来的。”李婕文告诉记者。
“4·28”事故中的所有受伤旅客,现在都能感受到来自各种渠道的关心。
走进李潇瑾的病房,她一会抱着一只毛茸茸的熊宝宝,一会翻看着手里的画片。
她是这次事故中148医院收治的年龄最小的伤员,仅有5岁。
病床边,坐着她最近两天刚交的知心朋友——护理部助理员彭政,玩具和画片都是彭助理专门买给小潇瑾的,两人有说有笑,冲淡了一丝阴霾。
小潇瑾一家三口在赴北京参加完舅舅的婚礼后,搭乘T195次列车返回青岛时遇到了这场灾难。她的母亲在这次事故中去世,李潇瑾也因为头皮和眼睑裂伤,和爸爸一起住进了医院。
“有了彭阿姨的照顾,我不太害怕了。”稚嫩的童声充满了天真。
小潇瑾不知道,她接受的是148医院专门为受伤旅客开展的“一对一”服务。
“为了尽可能给受伤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指定专门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疏导等服务。”148医院政委韩冰介绍。
事故发生后,济南军区马上在战区范围内抽调优秀的医护专家火线驰援,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88医院和89医院的20多位医护人员,已经没日没夜地与148医院并肩战斗了四五天。
5月1日中午,在中国残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28岁的戚明学经过体检后办了出院手续。他是一名残疾人帆船运动员,已经在9月份的北京残奥会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再过三个多月,他将在残奥会上一显身手。
“这次事故对我的奥运备战有些影响,但是住院期间,我受到了部队医院的贴心诊疗和关心,相信我很快会完全恢复状态的。”面对医生和护士的嘱托和祝福,戚明学的脸上写满了真诚的谢意。
截至5月2日,148医院收治的81名受伤住院旅客中,已经有25名轻伤乘客怀着感恩之心陆续出院。
由总后卫生部紧急配发的持续床边血滤机,已于4月30日开始用于病人的抢救,受伤旅客将会受到更加贴心的治疗和照料。(解放军报淄博5月2日电黄超 费士廷)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