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南风窗 > 南风窗精彩报道

上海“大金融”计划思变

  上海“大金融”计划思变

  本刊记者 胡家源 发自上海

  如果不是最近一连串的高调举措,这两年来受人事变动所累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SH60000,浦发银行),可能很难有机会来改变它缓慢沉闷而又传统的形象。

尽管10年前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浦发银行曾一度引领中国银行业改革风气之先。

  最新的消息来自于该行4月13日的公告,预计2008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80%以上,这不仅将预期增幅50%的工商银行(SH601398)甩在后面,也超过了预期增幅140%的招商银行(SH600036)。此前的1月是浦发银行成立15周年,不仅其高管集体在北京亮相,董事长接受公开专访,还赶在其他上市银行之前刊登了2007年的业绩快报。

  以上诸多事件都发端于新董事长吉晓辉去年8月上任之后,这位前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以下简称“金融办”)主任同时还兼任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后者经过一系列的资产划拨和人事调整,目前成为浦发银行的控股股东(见股权结构图),并直接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

  记者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显示,上海市政府已考虑将上海国际集团和浦发银行作为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金控”)的一个平台,但对于如何安排这个平台与其他数百亿股权关系复杂的金融国资之间的关系归属,虽已几易其稿,但仍未定案。

  众所周知,上海的国资改革经历过好几轮效率极高的行政重组,但眼下在金融领域,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吉晓辉曾表示,去年12月初由上海国际集团报到上海市政府的整合规划方案,目前还没有得到批复。

  “把几百亿金融国资整合到一个平台里是不现实的,对于政府的实际操作和未来监管都会是个难题。”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的一位研究员认为。

  上海金融控股梦

  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正式提出,到“十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设想的出台,以及国际金融中心路线图的抛出,金融控股始终都是上海绕不开的心结。

  尽管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遍布外资金融机构的总部大厦,但靠制造业在近现代立身起家的上海在金融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基本都在北京,而深圳的平安集团享受特区政策和香港金融中心辐射越做越大。”现任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表示,近年来上海较有实力的金融企业并不多。

  目前国内在金控方向走得比较远的公司主要是中信、光大、平安三家。中信集团金融控股的综合经营酝酿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2年8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信控股公司正式成立,只是因为政策敏感,新成立的中信公司没有“金融”二字。而2007年8月,光大银行成功重组并获得了中国第一张金融控股牌照,便直接更名为“中国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集团尽管在2008年1月29日才摘得第三张货币经纪牌照,在整合旗下银行业务后也开始了金控的步伐,并且民营资本的背景让它的整合之路更符合市场化规律,从而避免了很多麻烦。

  相比之下,上海金控虽然在早期起步是比较早的,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按照政策大部分进行了剥离。“1991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在上海成立,其前身就是早前于1988年成立的交通银行保险业务部,由交通银行全额投资,但1999年5月迫于当时分业经营的压力,交通银行忍痛和太平洋保险脱钩,将其拥有的股权转让给上海市政府,同时划转的还有海通证券。”一位前交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上海的金融机构股权都是按照有关法律进行多元化,因此股权比较分散。即使是金融资产比较集中的上海国资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资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对一些企业的股权也只有10%左右,并无控股权,而一些企业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方向亦早有规划,董事会对企业发展的意愿与上海市政府的意图之间可能会有分歧。

  “按照金控一般的架构,金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必须拥有相对或者绝对控股权,才能发挥控股公司在资本组织和运营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尽管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众多金融机构已经掌握了几乎所有金融业务经营牌照,但由于很多没有控股地位,上海国资的金控版图并不完整。”上海某银行高层如此评论。

  此前上海市政府曾希望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证券”)合并,差异竞争共同做强证券板块,但因为涉及国泰君安发展方向问题,最后不了了之;而上海国资公司也曾试图通过控股太保填补保险板块的缺失,但太保为登陆A股的定向增发,直接将上海国资公司的股份稀释从而排除在十大股东之外。

  除了政府推动外,有媒体披露称上海国际、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宝钢、申能集团、上实集团等本地金融企业和实业集团,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与上海金融办的沟通,并相继向上海市有关方面递交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报告。

  不过,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公开表态,由纯粹的投资公司或者非金融企业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未必是走向综合经营的良好模式。由于政策环境不明朗以及市场风险的暴露,一些实业集团在政府的直接或间接授意下,逐渐选择了退出这场竞争。

  直到2006年,上海国际集团在上海市政府安排下增持浦发银行股份达到23.57%,形成控股地位后,上海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的发展思路才逐渐明朗起来,那就是在上海国际集团框架下建立以浦发银行为核心平台的金融控股集团。

  平台整合进行时

  上海国际集团的前身——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国投”)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到海外发行债券和筹借国际商业贷款,累计融资40多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当时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正是在此基础上,2000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权组建成立了上海国际集团。从一开始,上海国际集团确定的经营目标就是“逐步发展成为以金融产业为核心,以信托、证券为品牌特色的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团”,坊间称其是“为金融控股而生”。

  据称,央行“金融控股调研组”2004年10月曾来到上海国际集团总部,目的就是针对《金融控股公司法人治理与会计制度》——第一个关于金融控股的法规进行深入了解。在央行调研组的会议上,上海国际集团高层首次提出并分析了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可行性。

  此后,上海国际集团金融控股课题组对集团各部门、各子公司进行了调研,甚至前往中信金融控股集团取经。2005年1月,《建立SIG(Shanghai International Group)金融控股协同机制的可行性研究》在上海国际集团内部获得批准立项并启动。3年来,上海国际集团关于金融控股基本战略的研究已先后多次向市政府汇报,阐述战略选择,并提出了相关战略步骤的初步设想。

  上述设想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为媒体所熟知的“三步走”战略。不过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陈,每一步都很不容易,光是把上海国际集团对浦发银行的股权集中,就花了很长时间。

  尽管是以浦发银行为核心来搭建金控平台,但在2007年以前,上海国际集团连同旗下上国投,合计仅只占浦发银行11.74%的股权,其余股权则分散在以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资公司”)、上海久事公司、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大股东的25家股东手中,为此上海市政府不得不动用行政划拨的方式将部分股权集中。此一役,上海国际集团连同上国投仅仅花费17.21亿元,便增持了浦发银行超过22%的股权。

  2007年10月,上海国资委将持有的上海国资公司100%股权,无偿划入上海国际集团,并将后者从隶属于上海国资公司的二级单位直接“提拔”到国资委麾下,变身国有独资公司。2008年初,上实集团又将其名下3%的浦发银行股权无偿划转给上海国际集团的两家子公司。

  目前,上海国际集团已是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国泰君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并控股上国投和上海证券等本地核心金融企业。作为上海金控平台设想中的框架企业,上海国际集团可以说基本“转正”了。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解释说,目前上海金控的定位是作为第一步的财务投资集团,第二步的方案是做战略投资集团,加强对集团旗下机构的战略协同,不仅仅是股权控制,这个方案已经上报上海市政府,等待批准。

  重组后遗症及变数

  就在上海市对金融国资大手笔腾挪转移的时候,从市场业界到政府高层,也传来一些不满和质疑的声音。

  不满的声音首先来自于被100%无偿划拨给上海国际集团的上海国资公司。据国内媒体报道,在两家公司合并前的2005年和2006年,国际集团的盈利能力一般,年利润与其资产规模不匹配,而国资公司同期却完成高达几亿元的利润。虽然两家公司的资产规模都达到200亿以上,但论整体资产质量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国资公司明显优良很多。

  上国投2007年4月发布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上海国际集团的资产总额为310.7亿元,负债总额为185.68亿元,利润总额为8.02亿元,净利润为6.14亿元;而被并入的上海国资公司,到去年年底,资产总额为231.14亿元,负债总额为108.85亿元,利润总额为3.88亿元,净利润为3.43亿元。

  更重要的是,完成划拨之后,上海国资公司的资产规模正在逐步缩减,为补偿上实集团和上海久事集团等公司对上海国际集团无偿划转的浦发银行股权,原上海国资公司持有的兴业银行、中国平安、复旦复华、交大南洋等上市公司股份被当作交换无偿划给了上两家公司,据国内媒体报道,这些资产能有几十亿,而且变现能力非常好。

  至于为何这么做,上海市方面并没有给出公开的解释,一位熟悉有关操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国外的金融控股集团都是这种模式,因为这样才能利用同一只股票作为激励约束的标杆,有效地形成内部合力,不然有可能会损害被并入企业的积极性,“这样能弥补上海实力强大的金融企业不多的弱点,起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作用。”

  也许正是鉴于这个原因,由上海国际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上海银行,才会在几年前一直徘徊于加入金控和独立上市之间,目前,上海银行已准备开始定向增发并加紧了上市步伐,“如果不选择上市,(上海银行)难免会面临被合并或者被划拨的局面。”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分析说。

  此位人士还判断,国泰君安此前与上海证券之间的合并传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前者对金控的热情,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前者想摆脱行政束缚自行发展建立证券控股集团。

  上海“大金融”计划的一波三折,无疑是摆在2007年底上海市新上任的两位副市长——主管金融财政的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以及主管国资的原宝钢集团总经理艾宝俊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坚持推进上海特色的行政重组,还是用市场化的方法循序渐进,这也许不仅仅是上海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问题,更是这个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问题。

(责任编辑:张宬)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吉晓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